一、天工开物:一部百科全书式巨著
《天工开物》作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其价值不可估量。这本书涵盖了众多领域,从农作物种植、收割、加工到纺织工具操作,再到制糖、制盐工序,以及制造砖瓦陶瓷器、车船交通工具、开采各类资源和制造兵器、火药等,几乎无所不包。
书中不仅有详细的文字描述,还配有 123 幅插图。单陶器一个门类,就有 15 幅图,描绘了各种工具的形状、名称,各个工种、各道工序的操作过程,以及劳动人民的生产情况等。这些插图与文字内容一一对应,使读者有如亲临现场之感。机械部分详细记述了包括立轴式风车、糖车、牛转绳轮汲卤等农业机械工具,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例如在农业方面,阐述 “稻工” 时,提到老农会用 “心计”,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一耕之后,再耕,三耕,然后施肥。强调种地要精耕细作,种植谷物要分析土壤、农作物的品种和特性,随水土的变迁而改变,说明土壤气候和培育方法对农作物生长变化的影响。在手工业方面,制瓷要 “功多业熟”,冶铁要用炒过的熟铁为原料,先用铸铁做成砧,作为承受锤打的底座。
《天工开物》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成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后人研究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在亚洲的广泛传播与影响
(一)日本的推崇与发展
《天工开物》在 17 世纪初开始逐渐传入日本。公元 1694 年,日本本草学家见原益轩在《花谱》和《菜谱》二书的参考书目中列举了《天工开物》,这是日本提到该书的最早文字记载。公元 1771 年,日本书商柏原屋佐兵卫发行了刻本《天工开物》,这是该书在日本的第一个翻刻本,也是第一个外国刻本。此后,《天工开物》在日本广泛传播,其中所载各种中国技术成果随即引入日本,如沉铅结银法、铜合金制法、大型海船设计、提花机和炼锌技术等。
实学派学者佐藤信渊依据宋应星《天工开物》思想提出富国济民的 “开物之学”,他认为 “夫开物者乃经营国土,开发物产,富饶宇内,养育万民之业者也”。昔日日本读书人都能阅读《天工开物》汉文本,1953 年京都大学薮内清等学者推出了日文译注本,1969 年起又发行袖珍本,至今已重印二十多次,成为畅销书。著名科学史家三枝博音认为《天工开物》不只是中国,而且是整个东亚的一部代表性技术书,其包罗技术门类之广是欧洲技术书无法比拟的。
(二)朝鲜的重视与引用
《天工开物》18 世纪传到朝鲜国后,受到李朝后期知识界尤其是实学派学者的重视。1783 年,朝鲜李朝作家和思想家朴趾源在游记《热河日记》中向朝鲜读者推荐了《天工开物》。朝鲜进士出身的内阁重臣徐有榘,晚年执笔的 113 卷本巨著《林园经济十六志》和李圭景的《五洲书种博物考辨》《五洲衍文长笺散稿》等重要科技作品中,也多次引用《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为改善朝鲜农业和农具落后局面提供了重要参考,受惠于宋应星的力作,朝鲜学者虽精通汉文或以汉文著述,但一直未出现译本,直到 1997 年韩国汉城外国语大学崔炷的译注本由传统文化社出版,附汉文原文。
三、在欧美的传播及高度评价
(一)汉学家推动西译进程
18 - 20 世纪,《天工开物》在欧美国家广泛传播。1830 年,法国著名汉学家儒莲将《天工开物》的《丹青》一章论银朱部分译成法文,发表于《新亚洲杂志》,成为《天工开物》译成西文之发端。1833 年,儒莲又节译《丹青》《五金》《锤锻》章,发表于法国权威刊物《化学年鉴》及《科学院院报》,这些译文旋即被转译成英文和德文,刊登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等欧洲一流科学刊物。
1837 年,儒莲受工部和农商部大臣之命,将《天工开物》养蚕部分及《授时通考・蚕桑门》译成法文,由巴黎皇家印刷厂出版官刊本,法文译本取汉名为《桑蚕辑要》。从 1837 年起不到十年之间,此法文译本便转译成意大利文、德文、英文、俄文、希腊文和阿拉伯文等七种文字刊于欧、美、非三大洲,其中有四种是国家元首或内阁大臣下令翻译和出版的官刊本,打破了汉籍西译史中的空前纪录。中国地质学家丁文江 1925 年英译《舟车》章造船部分,经英国汉学家翟理斯修订后发表在英国海事史研究期刊《水手之镜》。
中国化学史家李乔苹 1948 年在美国出版的《中国化学史》,有相当一部分文字依据《天工开物》编撰。1966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美籍华裔学者任以都、孙守全夫妇的《天工开物》英文全译本,这是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包括译者序、译者札记、正文和 152 幅插图、参考文献、术语表、附录和索引,哈佛大学《亚洲研究》1967 年 2 月号刊发了书评。1997 年,纽约多佛出版社再版发行。
截至 2021 年 10 月,该书被全世界 588 家图书馆收藏。依据世界图书馆数据平台 OCLC 数据库的检索,还新发现了《天工开物》的俄文、德文译本。苏联科学院研究员斯维斯图诺娃选译了《天工开物》的 “制盐” 和 “制茶” 部分内容,翻译为俄文单行本《茶盐制作方法》,1975 年由苏联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 年,德国学者关增建翻译出版了第一部德文版《天工开物》,由自然科学出版社出版。
(二)提供技术信息与解决危机
宋应星的作品之所以受重视,是因为其中所载产品性能优良,欧洲人想仿制以减少从中国进口,但不得制法要领及配方,正好《天工开物》提供了欧洲人想知道的技术信息。欧洲从 12 世纪学会造纸,但一直以破布为原料单一生产麻纸,18 世纪以后耗纸量激增,但破布供应却有限,于是造纸业出现原料危机。1840 年,儒莲将《天工开物》造纸章译成法文刊于《科学院院报》,其中提到以野生树皮纤维、竹类及草类纤维代替破布造纸,还可用各种原料混合制浆。
这些信息很快得到反馈,法、英、德人以其他原料成功造纸,终使原料危机获得缓解。儒莲将《天工开物》称为 “技术百科全书”,将 “天工开物” 理解为 “对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艺的阐明”。1869 年,儒莲扩大对《天工开物》译述范围,与科学家尚皮翁合作发表《中华帝国工业之今昔》,收入《天工开物》各工业章译注,与农业章《桑蚕辑要》成为姊妹篇,在欧美有广泛影响。20 世纪以来,《天工开物》有更多章甚至全书被译出,除欧洲人外,中国人也加入译者队伍。《天工开物》在国外受到高度评价,有学者认为,如果宋应星被请到产业革命前后的英国,他一下子就可能拿到多项专利。
四、天工开物的世界影响及价值
《天工开物》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农业和工业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农业方面,《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农具的使用等。其中,关于水稻栽培技术的记载,为世界水稻种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国是栽培稻的起源地,先民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成功驯化水稻,发明水稻栽培技术。
如今,水稻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天工开物》中还记载了大豆栽培技术,中国先民最早掌握大豆栽培技术,并以大豆为植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在作物栽培中,灌溉是必不可少的,书中记载的龙骨车是中国独有的一项发明,后来传到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甚至有的地方至今还在使用。
在工业方面,《天工开物》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黄、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分类系统总结,全面反映了中国工艺技术的成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例如,在纺织业,书中详细介绍了缫丝,丝织提花,以及轧棉、弹花、织布、染整等一系列生产工序。
明代的提花机结构相当复杂,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机械。《天工开物》中有一幅《花机图》,把提花机画得非常清楚细致,为研究当时的纺织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提供了形象的资料。在冶金技术方面,书上记载的许多冶金技术,反映了中国当时先进的铸造工艺。宋应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采矿工程的人。
《天工开物》详细记述了家蚕新品种的培育,将黄茧蚕同白茧蚕杂交,培育出褐茧蚕,将 “早雄” 和 “晚雌” 杂交,培育出 “嘉种”,比法国的同类记录早 200 多年。这为人工培育新品种提出了理论依据。
《天工开物》的先进技术和思想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重视。法国著名汉学家儒莲将《天工开物》称为 “技术百科全书”,将 “天工开物” 理解为 “对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艺的阐明”。英国达尔文读过儒莲的译作之后,称赞《天工开物》是一本科技 “权威著作”,并把中国古代养蚕技术收入其著作,作为论证人工选择和人工变异的例证之一。《天工开物》被誉为 “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