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一位杰出的画家悄然崛起,他的名字叫做张择端。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的生平经历、个人作品以及相关轶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张择端生于公元1085年,自幼好学,聪慧过人。他早年游学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深受北宋文化的熏陶。在汴京的日子里,他接触到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开始习绘画,逐渐展现出卓越的艺术天赋。宋徽宗时期,他进入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等景象。他的画作细腻入微,生动传神,深受宋徽宗的赞赏。
然而,命运多舛,张择端后因某种原因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尽管生活困顿,但他始终坚守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他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社会的观察融入画作之中,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清明上河图》和《金明池争标图》。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这幅画作以细腻的笔触和宏大的构图,生动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城市景象。画面中,人物众多,船只穿梭,街道繁忙,市肆繁华,展现了北宋时期社会的繁荣和昌盛。这幅画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是研究北宋社会风貌的重要资料。
《金明池争标图》是张择端的另一幅杰作。这幅画作以金明池为背景,描绘了皇帝和文武百官观看龙舟竞渡的盛况。画面中,龙舟竞渡的场面紧张激烈,观众欢呼雀跃,气氛热烈。这幅画作展现了北宋时期社会的繁荣和皇帝的威仪,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关于张择端的生平事迹,史书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然而,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却能够窥见他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据说,张择端在创作《清明上河图》时,曾亲自到汴梁街头巷尾观察人物和景象,用心感受社会的繁华和喧嚣。他的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使得他的画作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此外,张择端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不仅擅长绘画,还精通书法、诗词等艺术领域。他的书法作品笔力遒劲,气韵生动;他的诗词作品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张择端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画家之一,他的艺术才华和创作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画作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清明上河图流传历史:
1101年, 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被收入御府。宋徽宗赵佶在卷首题五签,并加盖双龙小印(已佚)。
1127 年,靖康之变后,《清明上河图》卷入金人地区。
1186 年,(金)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jiàn )、张世积等题跋于图后。
1260年,元朝建立后,《清明上河图》被收入秘府。为官匠装池者以赝本偷换出宫。售予某贵官,中途又为保管人偷售给杭州陈彦廉。
1351年,杨准从陈处购得,题长跋记述始末。次年,江西刘汉从杨准处获观,为之题跋,誉为“精艺绝伦”。
1365年, (元)李祁,记图为静山周氏家。
1461年前后, (明)吴宽题称,图在大理寺卿朱鹤坡家。“朱公云:‘此图有稿本,在张英公家。’”
1451 年,(明)李东阳在图后两次题写长跋,详记画面内容和在明代中朝流传始末:弘治以后,固归华盖殿大学土徐溥所有。徐临终时,赠李东阳。
1524年,图归兵部尚书陆完。陆作题记。陆完死后,其子售予昆山顾鼎臣家,不久,归相国严嵩、严世蕃父子。在此期间,社会上流传很多关于严篙父子借《清明上河图》打击、陷害都御史王忬(yu)的传闻,并被时人收入笔记著作中。严嵩败,家产被籍没,图入宫廷。
1578年, (明)司礼监冯保跋。图由内府转入冯保之手。
1644年, 入清以后,图先后为陆费墀、毕沅等人收藏。
1799年, 毕沅死后第四年,家产被籍没,图被收入清宫,并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
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仪以赏溥杰为名盗出宫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内的张园内。
1921年,溥仪以赏赐溥杰为名,将《清明上河图》等文物偷运出宫,由天津转长春伪满皇宫。
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仪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见大事不好,便乘飞机逃往大栗子沟,伪满皇宫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乱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机进宫“抢洋捞”,伪皇宫的大批珍贵之物便在这场动乱中流散到了民间,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在通化被截获。将图存放于东北博物馆,后拨交北京故宫博物院。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解放军干部张克威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十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
1949年,张克威同志调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作,临行前他将这十余幅卷轴交给了当时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枫同志。《清明上河图》经林枫之手进了东北博物馆,后来又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