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元朝末年著名画家。他是赵孟頫的外孙,自幼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后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王蒙的山水画以繁密见长,构图繁复,结构严谨,笔法尖细,被誉为“元四家”之一。
《太白山图卷》创作于元至正年间(约1359至1365年),是王蒙前往宁波城外的天童寺做客时,为酬谢天童寺僧左菴的热情招待而挥笔绘制的。此图描绘了浙江太白山天童寺及其周围景物的壮丽景色,尤其是天童寺前长达二十里的夹径松林,展现了江南溪山漾潆湿润、松林茂密、杂树青红、沉郁清秀的自然风貌。
《太白山图卷》全卷构图繁复而有序,画面所摄取的景物繁多,但密而不塞,实中有虚,有深远的空间感。山势走势连绵不断,近景处山石繁密,将夹道和水道分割出来,形成疏密对比,使得路段成为画面中的气眼。这种构图手法精妙地展现了江南山水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王蒙在《太白山图卷》中运用了多种皴法,如解索皴、牛毛皴等,这些皴法细密繁复,一层一层的弯弯绕绕,使得山石看上去毛茸茸的,画面看起来非常绵密。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淡墨和浓墨的皴染技法,使山石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在树木的描绘上,王蒙也是煞费苦心。画面中的松林苍郁茂密,高大挺拔,树木不下数十种,青红间施,曲尽山林幽致。他特别注意到松树根部的间距几乎一致,但在排布上通过树枝的长短、上下以及繁密弯曲程度的不同改变了松林整体的面貌,使得画面充满变化而不失和谐。
《太白山图卷》的画面着色较重,山青叶红,一派山间田园秋景。王蒙运用朱砂和花青等色彩点染树木和山石,使得画面色彩丰富而和谐,既展现了江南山水的自然之美,又体现了画家深厚的色彩运用功力。
《太白山图卷》以绵延不绝的古松长径贯穿全卷,通过入山、渡水、会友、礼佛四个部分还原了太白山群峰抱古寺、万松朝梵宇的景致。画面中远岫层峦叠嶂,溪流潺潺,人物往还其间,骑马、步行、执杖、挑担的僧侣游人络绎不绝。寺庙楼阁、草堂屋舍掩隐在松林之间,一派幽静祥和的景象。
《太白山图卷》原为天童寺所有,后历经明代沈周、项元汴、梁清标、安岐等著名收藏家之手,最终入藏清宫。在清代末年与抗日战争期间,该作品又历经数次艰险之旅,最终于1954年入藏辽宁省博物馆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