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瑛(1585—约1666年),字田叔,号蜨叟、石头陀、西湖山民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的一生,是游历与创作并行的艺术之旅。
据明代韩昂《图绘宝鉴续纂》记载,蓝瑛足迹遍布福建、广东、湖北、陕西、河南等地,对长江南北的名山大川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种广泛的游历,不仅丰富了他的艺术视野,也为他的山水画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源泉。
蓝瑛早年以摹古为主,宗法唐宋元诸家,尤以习元黄公望、明沈周最有心得,笔致工整细润,墨色清淡妍静。中年以后,他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面貌,笔墨苍劲雄浑,善于在疏简粗旷的线条组合中表现高峻突兀的江南葱郁之景。
蓝瑛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的创作上,更在于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弟子,如刘度、蓝孟、蓝深等,后人将他们合称为“武林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澄观图册》是蓝瑛于顺治十年(癸巳,1653年)创作的山水画册,共十二页,纸本设色,每页纵42.5厘米,横23.2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册不仅是蓝瑛晚年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其艺术理念与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
“澄观”一词,源自六朝山水画家、画论家宗炳的《画山水叙》。宗炳认为,山水画的功用在于“澄怀观道”,即通过欣赏山水画来涤除心胸之垢,进入平和无我的高尚境界。蓝瑛在69岁高龄时精心绘制此册,正是希望通过这一艺术实践,传达出他对自然山水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澄观图册》每一页都展现出蓝瑛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卓越的创造力。以第一开为例,画面采取寓平于险的构图,右侧绘陡峭的山石与披靡的苍松,左下角则是一独坐舟头的渔翁,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
蓝瑛巧妙地运用笔墨,将自然界的雄浑与宁静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蓝瑛在《澄观图册》中还运用了多种绘画技法,既有浅绛勾勒设色,笔法多变,融各家之长于一体;又有重彩没骨画法,设色大胆,色彩艳丽而不浮躁,突破并发展了传统青绿山水画的表现手法。
例如,第三开仿南北朝张僧繇的没骨法,亮丽的色彩点染出自然界欣欣向荣的斑斓景致,令人耳目一新。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蓝瑛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对自然山水的某些形式结构及色彩等进行了分解和重新组合,使之化作自己的“胸中丘壑”再加以表现。这种典型的文人山水画创作方法,与西方注重写实的风景画迥异其趣,展现出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