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池庙是为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所建。柳宗元字子厚,早年参加王叔文革新派的政治活动,后被长期贬官,最终死在柳州刺史任上。传说柳宗元死后成了 “神”,并托梦给他的部将,要求把庙建在罗池,于是便有了罗池庙。
庙建成后的第二年,柳的部将到京城 “请书其事于石”,刻成了韩愈撰文,沈传师楷书的《罗池庙碑》。然而,这块碑石久已遗失,现只有宋拓本留存。
南宋宁宗嘉定十年,有人将苏轼书写的韩愈《柳州罗池庙碑》碑文末尾部分的《迎享送神诗》,精工摹刻于石上,形成了如今的《罗池庙迎享送神诗碑》。
此碑现存于广西柳州柳侯祠。据记载,该碑楷书十行,每行十五六个字,单字大小有四寸左右。虽说是用苏轼真迹上石刻成,但刻工极佳,神气实足。
苏轼的楷书学自颜真卿和杨凝式,用笔丰腴跌宕、藏巧于拙,极富情趣。
此碑与唐碑差别很大,苏轼善于变化,融宋书特有的尚意之风入碑,在笔法及结构上都形成了宋代碑刻特有的风格。字大小错落有致,用墨浓重,用笔温厚而不失险劲,法度严谨却不失变化,端庄流丽兼而有之。也正因如此,被历代书家评为东坡 “书中第一碑”,明王世贞评论说:“东坡书《罗池铭辞》遒劲古雅,为其书中第一。”
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用笔险劲
《罗池庙碑》虽仍是三分笔,却在温厚中透出险辣,展现出独特的得气得势之态。比如 “我” 字,其 “戈” 法不取钩,而是一泻而下,犹如奔腾之水,气势磅礴。“事”“兮” 等字末尾均以铦利之锋芒挟裹而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用笔方式,既体现了苏轼对传统笔法的继承,又展现了他大胆创新的精神。在书写过程中,苏轼将自己的情感与个性融入其中,使得每一个字都充满了生命力。
(二)结字率性
此碑在结字上也尽显率性之美。“鹅” 字特大,且用行书书写,与其他字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反差。众多 “兮” 字,随手妙变,形态各异,或端庄大气,或灵动活泼。这种字大小错落有致的布局,使整个碑刻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苏轼在结字上的率性而为,并非随意涂鸦,而是在遵循书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融势入碑
苏轼善于发展变化,将宋书尚意之风巧妙地融入碑刻之中,开创了宋书特有的风格。他以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艺术造诣,将对人生的感悟、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社会的思考融入书法作品中。在《罗池庙碑》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大胆创新,将自己的个性与情感融入每一个笔画之中。这种融势入碑的创作方式,不仅使碑刻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后世书法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罗池庙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书法技艺,更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创新精神。
三、极高的艺术价值
被历代书家评为东坡 “书中第一”,明王世贞称 “东坡书《罗池铭辞》遒劲古雅,为其书中第一”,此碑端庄流丽,兼具多种书法之美。
《罗池庙碑》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与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密不可分。此碑在笔法上,用笔险劲,温厚中出险辣,法度中兼气势。正如侯镜昶所言:“《罗池庙碑》用笔险劲,此刻更具法度,但兼有气势,与唐碑各家调然相异。” 这种独特的用笔风格,使得碑刻既具有严谨的法度,又充满了灵动的气势。
在结构上,字大小错落有致,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相同的字不同写法,同一种笔画表形多样,如铭词中有 20 个 “兮” 字,几乎无一个写得雷同;六七个 “之” 字,也是写得各具风神。这种变化丰富的结构布局,展现了苏轼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创新精神。
此外,《罗池庙碑》还出现了一些减笔字和简体字,如 “粳” 写成 “亢”,“船” 写成 “舡”,“来” 写成 “來”;“輿” 写成 “与”“属” 写成 “万” 等。这些字杂于多笔画的繁体字之中,和谐而富有情趣,为后世研究汉字的演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苏轼的书法强调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罗池庙碑》完全具备了这五点,它既有遒劲古雅的神韵,又有端庄流丽的气质;既有严谨的法度,又有灵动的气势;既有深厚的骨力,又有丰腴的血肉。它是苏轼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之,《罗池庙碑》以其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欣赏的范本,也为研究苏轼的书法艺术和宋代书法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