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高其人
陈高出生于元延祐二年十一月,出生地为平阳州金舟乡咸通里(今苍南县钱库镇三秀桥附近的小河川底)。其先世从福建搬来,据陈高所撰《族谱序》记载,陈氏自虞帝以来,历经数世,在五代时为避乱迁居平阳,入宋后成为乡之望族。
陈高从小博闻强记,16 岁时才名已震动温州路,与同里林齐、何岳合称为 “瀛州三杰”。至正午应行省试,因不满时文格调卑下,上书秘书卿台哈布哈,建议清除骈俪浮华习气,以振一代文风,可惜未被采纳。元至正十四年,陈高廷试中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座师张翥器重他的文行,与翰林学士承旨欧阳玄、史部侍郎贡师泰等四人先后上表荐举,欲留他在国史馆任职,但陈高借口母老拒绝留京,授庆元路录事。在任期间,他明察秋毫、敏捷果断,让老吏和顽民都无可奈何。然而,当时群雄割据,州郡相继陷落,官吏侥幸图存,陈高不愿同流合污,于至正十七年底毅然辞官归里,还写下了《丁酉岁述怀》概括这段宦场生涯。
陈高在家乡躬耕田园,最早引种幢花(亚洲棉),并写有《种植花》诗。他对家乡的现实深感愤懑,一方面是豪家生活奢华,另一方面是茅屋耕田人衣食不足,更痛心的是战乱让年轻人战死沙场,家中妻子还在梦中盼归,连老农也荷戈上阵,田园抛荒,税吏却还上门要钱要粮。陈高的诗文格调高,尤其是在 1363 年平阳失守之后,所作诗沉郁顿挫,与元末东南粉饰太平、无病呻吟的诗风截然不同。他的名作《感兴七章》及《霸思》等,皆惩创时事,步武杜甫。
他还以诗文为乡贤 “塑像”,如《怀昆山诸乡友六首》,写了流寓在杭嘉湖一带的平阳名人。他与众多方外之士交往,所写诗文成为不可多得的宗教文献,如《散木轩铭》。陈高著有《子上存稿》12 卷,后经八世孙重编为《不系舟渔集》,《四库全书总目》对此书作了很高的评价。清代本地诗人华文漪跋其诗云:“读其诗,窃爱其抒写性情,风格遒上。当元季雕缋是尚之时,而独标质干,此尤难得也。” 陈高的诗文在元季文学中独具特色,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不系舟渔集》概述
(一)内容特色
《不系舟渔集》涵盖了丰富的诗歌和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具有显著的特色。这部诗文集多记载元末时事,为后人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动荡时代社会风貌的窗口。其中,许多作品反映了民间疾苦,如陈高的游历写实之作,尤其是关于农织稼桑的诗篇,直接呈现了当时百姓的现实生活状况。
在文学风格上,《不系舟渔集》以雅洁著称。其五言古体源出陶潜,充满了自然质朴的韵味,展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近体律诗则格从杜甫,具有严谨的格律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作品既有雅洁的文风,又不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二)编纂历程
《不系舟渔集》的编纂历程充满了波折与传奇。明洪武初,苏伯衡访得陈高的遗集,编定了《陈子上存稿》。然而,这部书稿在当时未能顺利出版,“力不逮而未就”,甚至 “存者反失”。
后来,乡人监察御史吕洪为梓行林景熙存文而受众人敬仰。在得知自己祖上与陈高 “尝有通家之好” 后,吕洪视刊行陈诗一事为不可推辞之责。他与友人对《陈子上存稿》重加订正,次为卷帙,捐俸镂板印行,这便诞生了吕洪刻本。这也是陈高诗文集首次得以刊刻印行。
吕洪刻本之后的百余年,陈高八世孙一元,复校吕洪刻本以刊行陈高诗集。据《千顷堂书目》载,陈高八世孙一元曾为其祖上刊刻过一个版本,或为十二卷,一作十六卷。这个版本暂且命名为 “一元刊刻本”,进一步推动了《不系舟渔集》的传播。
三、盛昱与《不系舟渔集》
盛昱为满洲镶白旗人,性喜典籍。哈佛燕京图书馆藏的《不系舟渔集》十六卷陈侯官校本,序文页有盛昱印鉴,此本曾一度经过王懿荣之手,在特定时期被燕园收藏。
盛昱生于 1850 年,卒于 1899 年,字伯熙,号韵莳,一号意园。他出自肃武亲王豪格七世孙,祖敬徵为协办大学士,父恒恩为左副都御史。盛昱少慧,十岁时作诗用 “特勤” 字,据唐阙特勤碑证《新唐书》突厥 “纯特勒” 为 “特勤” 之误,由此显名。光绪二年(1876)进士,授编修、文渊阁校理、国子监祭酒。因直言进谏,不为朝中所喜,遂请病归家。
盛昱性喜典籍,购藏首先考虑版本。梁鼎芬称他 “精本最多,不轻借人”。其藏书楼有 “意园”“郁华阁” 等名。藏书印有 “圣清宗室盛昱伯熙之印”“伯羲父”“宗室文悫公家世藏”“郁华阁藏书记” 等。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不系舟渔集》十六卷陈侯官校本,在序文所在页,上方钤有印鉴 “养心殿宝”,右下角钤 “圣清宗室盛昱伯熙之印”,可见盛昱对这部典籍的珍视。
“卷一” 首页右下角钤有 “天壤阁藏” 朱印。天壤阁是清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烟台福山的私人藏书楼,这表明此本子曾在王懿荣手中流转过。至于此书先由盛昱掌握还是由王懿荣拥有,又是从谁家流出等问题,由于资料有限,暂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部《不系舟渔集》十六卷陈侯官校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成为了众多藏书家追逐的珍品,也见证了不同历史人物与典籍之间的奇妙缘分。它不仅是一部文学著作,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四、《不系舟渔集》的价值与影响
不系舟渔集》作为元末的一部重要诗文集,具有极高的价值与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价值来看,它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元末社会的真实风貌。作品中记载的元末时事,让后人得以窥见民间的苦难、社会的动荡。例如,陈高的游历写实之作和农织稼桑的诗篇,反映出当时百姓生活的艰难,为研究元末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它是元末社会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文化价值方面,《不系舟渔集》的文学风格受陶渊明和杜甫的影响,五言古体源出陶潜,近体律诗格从杜甫,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其在元代文学中独树一帜。它既展现了自然质朴的田园韵味,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严谨的格律,为元代文学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同时,这部作品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清代本地诗人华文漪跋其诗云:“读其诗,窃爱其抒写性情,风格遒上。当元季雕缋是尚之时,而独标质干,此尤难得也。” 可见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之深远。
在元代文学史上,《不系舟渔集》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不仅因为诗歌的艺术成就而受到赞誉,更因为其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被后人所重视。陈高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他的作品与元末东南粉饰太平、无病呻吟的诗风截然不同,以沉郁顿挫的风格,惩创时事,步武杜甫。其名作《感兴七章》及《霸思》等,皆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他还以诗文为乡贤 “塑像”,丰富了元代文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