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古籍>书法>(宋)苏轼 行书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 “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
每个人都能轻松的看到古今传世佳作!

(宋)苏轼 行书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 “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



(宋)苏轼 行书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 “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

一、合卷概述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作为纸本行书,不仅在艺术价值上有着卓越的表现,更承载着苏轼晚年的人生感悟。此合卷纵 28.3 厘米,横 306.3 厘米,其篇幅之长,字数之多,足见苏轼在创作时的用心与才情。
苏轼在被贬往岭南的途中,遭遇大雨,留阻襄邑。在这样的困境之中,他以酒名抒怀,将自己对政治和人生的感慨融入到《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之中。洞庭春色,是以黄柑酿酒,象征着苏轼曾经在友人处品尝到的美好;中山松醪,则是苏轼自己用松节酿造,寓意着他在困境中的坚守与创造。
(宋)苏轼 行书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 “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
这幅合卷创作于苏轼的晚年,此时的他历经了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起伏。被贬岭南,远离政治中心,心中的无奈与悲愤可想而知。然而,苏轼并没有被困境所打倒,而是通过书法和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两幅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不屈抗争。
(宋)苏轼 行书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 “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
此合卷的艺术价值也不容忽视。其书法沉雄劲健,一气呵成,珠联璧合。字体形态丰富多样,既有刚健之笔,又有婀娜之态,展现了苏轼书法的独特魅力。同时,合卷的纸精墨佳,气色如新,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迷人的艺术光彩。
总之,苏轼的《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是一件艺术瑰宝,它不仅记录了苏轼晚年的人生历程,也展现了他卓越的书法艺术成就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宋)苏轼 行书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 “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

二、价值非凡

(一)艺术价值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的艺术价值极高。其笔意雄劲,姿态闲雅,潇洒飘逸,充分展现了苏轼书法的独特魅力。结字极紧的特点,更是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 “结体短肥” 的风格。正如王世贞所言,此合卷不惟古雅且姿态百出、结构谨密。明张孝思也评价道:“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 乾隆更是称赞:“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
(宋)苏轼 行书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 “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
苏轼的书法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 “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 的艺术美感。后人对苏轼的书法赞誉颇高,明董其昌盛赞他 “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传世书迹中的《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更是将苏轼的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宋)苏轼 行书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 “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

(二)历史价值

此合卷具有非凡的历史价值。它曾入清宫,被乾隆皇帝喜爱,刻入《三希堂法帖》。清朝末年,随着溥仪逊位,合卷辗转流入长春伪帝宫,1945 年散失民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历经元明清历代名人题跋,流传有绪,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从元代书画家张孔孙,到明代的黄蒙、李东阳、王辞登、王世懋、王世贞、张孝思等人,再到清初的安岐,众多名人的收藏与题跋,为合卷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982 年 12 月上旬,合卷被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苏轼的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我们了解历史变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宋)苏轼 行书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 “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

三、赏析之美

(一)文章之美

《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两篇文章皆展现出豪放畅达之风格,其想象力如天马行空般丰富。在《洞庭春色赋》中,苏轼感悟到世间如泡影般虚幻,以 “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 表达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他将贤王之达观寄于逸想,在袅袅春风中,携佳人游洞庭,描绘出一幅宏大而又充满诗意的画面。文中对酒的赞美,如 “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袅袅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吹洞庭之白浪,涨北渚之苍湾”,极力赞美洞庭春色酒的神奇,借酒名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慨。
(宋)苏轼 行书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 “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
而《中山松醪赋》则隐喻了苏轼自身的遭际。他以松自喻,“岂千岁之妙质,而死斤斧于鸿毛。效区区之寸明,曾何异于束蒿”,感慨自己本是有大才之人,却不能得到重用,只能如松一般,以松脂作酒,成就一些小用。但他并未因此而气馁,而是在困境中寻找希望,“收薄用于桑榆,制中山之松醪。救尔灰烬之中,免尔萤爝之劳”,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的坚守与不屈。
(宋)苏轼 行书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 “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

(二)书法之美

苏轼行书得力于李邕、颜真卿和杨凝式,从而自成一家。其用笔丰腴跌宕,充满天真烂漫之趣。在《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中,苏轼的书法更是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从用笔上看,丰腴的线条给人以沉稳厚重之感,同时又不失灵动。跌宕的笔法使字体富有变化,犹如跳动的音符,充满节奏感。这种天真烂漫的用笔风格,让人感受到苏轼豁达的心境和对生活的热爱。
(宋)苏轼 行书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 “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
从气韵上看,字与字之间虽少见连笔,但运笔气韵贯通。全篇紧而不密,宽而适度,首尾相应,有一气呵成之势,令人爽心悦目。如明张孝思所云:“此二赋卷,韵致自然天成,字与字之间虽少见连笔,但运笔气韵贯通。全篇紧而不密,宽而适度,首尾相应,有一气呵成之势,令人爽心悦目。”
从结构上看,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苏轼的书法结字极紧,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他在书法结构上的精心布局,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宋)苏轼 行书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 “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

四、影响深远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作为苏轼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之一,其影响力如同涟漪般在后世不断扩散,成为艺术领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书法艺术方面,此合卷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灵感源泉。苏轼用笔丰腴跌宕、天真烂漫的风格,以及结字极紧、奇正得宜的特点,成为众多书法爱好者竞相模仿和研究的对象。其沉雄劲健的书法笔势,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激励着后世书法家不断攀登艺术高峰。许多书法家在学习苏轼书法的过程中,领悟到书法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和个性的表达。合卷中展现出的独特气韵和结构布局,也为后世书法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一些书法家在追求气韵贯通的同时,更加注重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和整体的和谐统一;在结构上,借鉴苏轼奇正得宜的布局方式,使作品既具有严谨的法度,又充满变化和活力。
(宋)苏轼 行书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 “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
在文学创作方面,两篇赋文以其豪放畅达的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借酒名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这种以物喻情的写作手法被后世文人广泛运用。赋文中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境遇的生动描绘,也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许多文人在阅读此合卷后,受到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感染,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境的不屈抗争。
免费转存/下载全站高清资源(历代国画、书法、古籍):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墨韵书香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墨韵书香微信公众号

夸克网盘 发送“KK”获取提取码 下载
百度网盘 发送“BD”获取提取码 下载
UC网盘 发送“UC”获取提取码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