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董其昌与行书《白羽扇赋》的邂逅
董其昌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书画家,是继苏东坡、赵孟頫之后又一位集大成者。他出生于松江华亭,自幼聪颖,颇具盛名。董其昌在书法上自成一家,与邢侗、张瑞图、米万锺合称晚明四家;在绘画上,他以佛家禅宗喻画,倡 “南北宗” 论,为 “华亭画派” 杰出代表。
董其昌书《行书白羽扇赋》于天启二年(1622 年),当时他已 68 岁。此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唐代名相张九龄有关。唐玄宗晚年时,宠信李林甫,欲罢免张九龄的宰相之位,便让高力士给张九龄送去一把白羽扇,暗示其已过时没用。
张九龄看到扇子后作《白羽扇赋》表明心志。董其昌在特定时期创作此作品,或许是有感于张九龄的遭遇,也可能是借其表达自己在仕途起伏中的心境。董其昌一生几起几落,官场上善于审时度势。抄录这篇小赋,可能是对自身境遇的一种感情抒发。《白羽扇赋》为唐代著名的文坛领袖张九龄所作,本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却因董其昌的书法再次名扬于世。
董其昌所书《白羽扇赋》传世有两件,此为其六十八岁时所书手卷,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作品字字大如拳头,笔画流畅劲健,飘逸潇洒,于轻盈中又不失稳重,用笔中侧并用,转折流畅,通篇近二百字一气呵成,显出深厚功力。此长卷较一般的学米之作更加沉稳厚重,墨色清润、通透,可谓得米书之神髓,为董氏传世行书作品中的精品,是董其昌行书晚年的代表性作品。
二、作品的艺术魅力
(一)书法风格
董其昌的《行书白羽扇赋》书法风格独特,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其作品兼李邕与米芾笔意,有含筋裹骨的用笔特色,真力弥漫。在结字用笔上虽可见米芾之影响,但在布置挥洒间却自有其熟中带生之逸趣。董其昌综合晋、唐、宋、元各家书风,博采众长,自成一体,既有 “颜骨赵姿” 之美,又集古法之大成。
(二)墨色韵味
此作品的墨色清润、通透,用墨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巧用淡墨呈现出清秀淡雅的面貌,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墨色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感,使观者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墨韵之美。
(三)篇章布局
《行书白羽扇赋》全卷近二百字一气呵成,显出董其昌深厚的功力。在篇章布局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这种布局方式使得作品具有流畅感,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作品展现出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书法技巧的高超,更在于整体布局所营造出的和谐之美。
三、作品的价值与影响
(一)艺术价值
董其昌的《行书白羽扇赋》作为董氏传世行书作品中的精品,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其独特的书法风格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董其昌综合晋、唐、宋、元各家书风,自成一体的风格,激励着后人在书法创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他的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且保持正锋,这种严谨的书写态度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同时,作品中对墨色的巧妙运用,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也启发了后人对墨韵的追求和把握。
此作品较一般的学米之作更加沉稳厚重,得米书之神髓,为后世学习米芾书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它的篇章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展现出和谐之美,让后人在书法布局上有了更多的借鉴和思考。许多书法家在学习和研究董其昌的《行书白羽扇赋》后,汲取其精华,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推动了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
(二)文化内涵
《行书白羽扇赋》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唐玄宗与张九龄的故事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意义。唐玄宗晚年宠信李林甫,欲罢黜张九龄,以白羽扇暗示其已过时无用。张九龄作《白羽扇赋》表明心志,展现了他在困境中的坚守和忠诚。董其昌抄录此赋,一方面可能是对张九龄的遭遇感同身受,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在仕途坎坷时的心境和态度。
作品中白羽扇的象征意义也值得深思。白羽扇出身卑微,却能祛暑纳凉,虽不算珍贵,但有凌云壮志,即使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惜。这种象征意义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和对国家、对君主的忠诚。即使在困境中,也感念圣恩,没有怨言。这种文化内涵在当今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