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院本的诞生传奇
(一)创作背景
乾隆继位后,一改雍正时期的严苛,实施相对宽济的政策。在经济方面,减轻人民负担;在政治方面,改善宗室关系,任用老臣,限制僧道活动,改良不良风俗,使政治清明。到乾隆元年末,一系列措施初见成效,国内外局势安定,天下太平。
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大批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以绘画为手段争取传教特权。虽未成功打开宗教大门,但对清代宫廷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中的街道房舍绘法运用透视原理,且有西式建筑出现。
清宫画家中的佼佼者常随清帝出访巡游,提前到达目的地,在内务府官员监督下准备绘图,观察当地官吏和百姓迎接活动,了解风俗人情,为绘画提供素材。这种宫外艺术活动有利于清宫画家与当地画家交流,城市画家也可献画入朝成为宫廷画家,清院本的画家们大多在此背景下来到清内府。
(二)创作过程
《清明上河图》自北宋张择端起,受到历代画家追捧,后出现众多摹本。明代后期,仿制的《清明上河图》在民间广泛流传,几种摹本先后进入清内府,鱼龙难辨。清宫不得不组织画工,另起炉灶,重画《清明上河图》。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始绘于雍正六年,皇子弘历可能也参与了创作。根据颁赏记录,陈枚、孙祜、金昆三人应为主创。陈枚可能在雍正朝就承担了绘制工作,但稿本已无法得知。乾隆继位后,指派沈源为清院本再起稿,组建团队进行绘制。乾隆皇帝早在皇子时便通过宝亲王诗本建立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知识和情节,成为此后清院本创作的缘起。
几位宫廷画家各自发挥艺术专长,形成互补关系。人物特别是仕女和贵族出自陈枚之手,孙祜、金昆等辅助陈枚完成图中的人物,戴洪、程志道主要描绘画中的景物。
二、清院本的独特魅力
(一)画面特点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画面分乡野、漕运与虹桥市集、城门内外和金明池四个部分。在绘画技法上,运用了透视原理,这一西方绘画技巧的引入,使得画面中的桥梁、建筑、车辆和人物更加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
同时,画中还出现了西式建筑,为整幅画卷增添了别样的风情。此外,清院本运用了鲜艳明亮的色彩,用笔娴熟,绘制的桥梁、建筑、车辆和人物都具有严谨细腻且生动别致的特点。
(二)艺术价值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极高。整幅画作结构严谨,长而不冗,丰富多彩的内容与主体突出完美结合,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的整体效果。
在画面关系的处理上,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都恰到好处,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从内容看,此画属于风俗画,为清朝后期的风俗画发展提供了参考,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三)作者介绍
- 陈枚:陈枚字殿抡,号载东,晚年号枝窝头陀,娄县(今上海松江)人。他初学宋人画风,后又折衷明人唐寅的画法,最终习得西洋透视画法。康熙时期,他供奉内廷,担任内务府员外郎。乾隆元年(1736 年)与孙祜等同绘清明上河图。他的画传统功力较深,受宫廷画派影响并参用西法,能于寸纸尺缣图群山万壑,所作以放大镜照之,峰峦林木、屋宇桥梁、往来人物皆色色俱备,用笔之妙可与巨幅同。传世作品有雍正六年(1728 年)作《寒林图》轴、乾隆三年(1738 年)作《月漫清游图册》(十二开)藏故宫博物院等。
- 孙祜:孙祜,一作祐,江苏人,乾隆年间以绘画供奉内廷。他擅长绘制人物和山水画,师法王原祁。乾隆六年(1741 年)与周昆、丁观鹏合作《汉宫春晓图》卷。他与陈枚、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在清代宫廷中有很高的地位,其传世作品还有《雪景故事》册共计十开,绢本,设色,现藏故宫博物院。
- 金昆:金昆,生卒年、籍贯不详,活动于 18 世纪,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擅画山水、人物。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金昆参加万寿科力拔头筹,中武会元。此后,他参加了康熙万寿盛典的绘制工作,在雍正初年进入仕途,于工部任职。后因站错队被免职,凭借绝妙的绘画技艺成为宫廷画家。乾隆五年(1740 年)与陈枚、孙祜、程志道、丁观鹏合作庆丰图册。
- 戴洪:戴洪,生卒年不详,乾隆年间以绘画供奉内廷。他长于山水,兼作花卉翎毛,笔致工细。
- 程志道:程志道,生卒年不详,卒于嘉庆年间(1796 年-1820 年),其字遵路,一字又川,号景川,吴人(今江苏苏州),一作京口人(今江苏镇江)。程志道工诗,更长于画山水,得娄东派笔调颇多,乾隆五年(1740 年)与陈枚、丁观鹏等六家合作《庆丰图》卷。
三、清院本与其他版本对比
(一)与宋本、明本对比
宋本《清明上河图》作为初始版本,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的风貌,其城门不设防,城墙上无防御工事,城内靠近城门处是商税所,体现了当时商业发达、城市开放的特点。入宋以后,居民生活区和商业交织,宵禁时间大为减少,百姓夜生活更精彩。
明本《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苏州城,城墙之上修建有防御工事,城门外有大栅栏和瓮城,水道城门也有官兵把守和瓮城,城内重兵把守,还有 “盘诘奸细”“固守城池”“左进右出” 的警示牌,守卫森严。同时,明本中的船大多插着旗子,反映出明朝大航海时代的特色。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与明本在城防方面大同小异,也是守卫森严,城门处未设收税机构。清院本在绘画技法上运用了透视原理和出现西式建筑,色彩鲜艳明亮,用笔娴熟,人物、桥梁、建筑等具有严谨细腻且生动别致的特点。此外,清院本在画面中增添了踏青、表演、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明清时代的特殊风俗,展现了独特的时代特色。
从三个版本对比来看,宋朝的城市比明清城市更加开放,而清院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西方绘画技巧和时代特色,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二)众多版本齐聚开封
2023 年 11 月 8 日,在开封 960 文创园广场上,由开封市清明上河图研究会承办的《清明上河图》版本展拉开帷幕。此次展览为期 3 天,汇集了 20 多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经典之作,从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版本到现代艺术家的二次创作版本,每一件作品都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现场展出的宋代画家张择端版的《清明上河图》,笔触细腻、构图精妙,将汴京的繁华盛景展现得淋漓尽致。画卷中,车水马龙、人潮涌动,各种市井生活场景鲜活生动。
明代画家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图》则独树一帜,对经典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将个人艺术风格融入其中,使画卷呈现出别样的韵味。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则展现出宫廷绘画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气势恢宏,画中的建筑、人物、服饰都透出清代生活的独特气息。
四、清院本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在清朝绘画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首先,它为后来清朝宫廷画家绘制纪实性风俗长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清院本以其严谨的结构、生动的画面和高超的绘画技巧,成为了宫廷绘画的典范。后来的宫廷画家们在创作类似题材的作品时,往往会借鉴清院本的构图、技法和表现手法。例如,在画面的组织上,清院本中对人物、建筑、景物的合理安排,为后来者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绘画技法方面,透视原理的运用和西式建筑的描绘,也为宫廷画家们开拓了新的创作思路。
其次,清院本是艺术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不仅展现了清朝宫廷绘画的高超水平,还融合了中西方绘画的特色,为中国绘画史增添了独特的一笔。清院本的画面细腻生动,色彩鲜艳明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建筑和景物描绘严谨细致。这些特点使得清院本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此外,清院本对于研究清朝社会历史也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这幅画卷,我们可以了解到清朝时期的城市风貌、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画中的人物服饰、建筑风格、商业活动等细节,为我们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直观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