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诸史提要》概述
(一)书籍简介
《诸史提要》由南宋钱端礼编纂,清代张英奉敕补纂。全书共十五卷,内容涵盖《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五代史》等诸史之文可资辞藻者,按部采摘汇辑成编。各以一二字句关键词为标题,并加以训释。
钱端礼,字处和,临安人,吴越王俶六世孙,荣国公忱之子。少以恩荫入仕,累官至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以庄文太子妃父罢为资政殿太学士。再知宁国,移绍兴,复以观文殿学士提举洞霄宫。卒谥忠肃。其事迹具《宋史》本传。
此书著录于《宋史・艺文志》,与现存版本卷目相同。前有其门人刘孝韪《序》,但未注明年月。从序中词意来看,盖端礼为参政时所刊行。其体例与洪迈《史汉法语》《诸史精语》相近。陈振孙《书录解题》曾讥其泛然录钞,毫无义例。这也反映出南宋最尚词科,以妃青俪白相高,故当时有此抄书之学。
清康熙五十二年,武英殿刊本以清内府藏旧钞本为底本进行刊印。此版本由宋代钱端礼编纂,清代张英奉敕补纂。全书分为五册,半叶框 16.6 x 11.4 厘米,十行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双边,上方记书名。有王掞、李光地分别撰写的序,序文时间为康熙五十二年春三月。书中内容包括《史记》一卷、《前汉书》二卷、《后汉书》二卷、《三国志》一卷、《晋书》三卷、《南史》一卷、《北史》一卷、《新唐书》三卷、《五代史》一卷。
值得一提的是,序中提及此书为张廷玉请旨刊刻。张英稍加增补缮成完书,十年后,其子洗马臣张廷玉请旨刊刻。张英,字敦复,又字梦敦,号学圃,又号圃翁,安徽桐城人。清朝大臣,名相张廷玉之父。张廷玉,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清朝政治人物,康雍乾三朝重臣,《明史》总纂官,死后配享太庙。张廷玉在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康熙朝,任刑部左侍郎。雍正朝,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完善军机处制度。
二、作者及编纂背景
(一)钱端礼编纂背景
- 钱端礼个人生平及仕途经历对编纂此书的影响。
钱端礼生于 1109 年,卒于 1177 年,字处和,号松窗道人,杭州临安(今属浙江)人,徙居台州临海。他是吴越王俶六世孙,荣国公忱之子。少以恩荫入仕,累官至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等。钱端礼在仕途上的经历丰富,他曾在不同职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的政治生涯使他接触到大量的历史文献,这为他编纂《诸史提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视野。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从诸史中挑选出可资辞藻的内容,按部采摘汇辑成编。钱端礼的个人经历和素养使得他在编纂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要点,为后世留下了这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献。
- 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诸史提要》编纂的推动。
南宋最尚词科,以妃青俪白相高,故有此抄书之学。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人们对文学辞藻的追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钱端礼顺应时代潮流,编纂了《诸史提要》,旨在为当时的文人墨客提供一部可供借鉴的辞藻宝库。这部书的编纂不仅反映了南宋时期的文学风尚,也为后人研究南宋的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二)张英补撰背景
- 张英个人简介。
张英,字敦复,又字梦敦,号学圃,又号圃翁,安徽桐城人。他是清朝大臣,名相张廷玉之父。张英在清朝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受到人们的敬重。
- 奉敕补纂的原因及历史背景。
清康熙时期,文化政策对古籍整理非常重视。张英奉敕补纂《诸史提要》,可能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张英稍加增補繕成完書,十年后英子洗马臣廷玉请旨刊刻。张英的补纂工作为这部历史文献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更加完善和丰富。康熙时期对古籍的整理和传承,体现了当时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和弘扬,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内容特点
(一)选材范围
《诸史提要》的选材范围明确,取《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五代史》等诸史之文可资辞藻者进行汇辑。通过精心挑选这些经典史书中的精彩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和历史参考。
(二)标题及训释方式
该书以一二字句关键词为标题,并加训释。这种简洁明了的标题方式,既突出了重点内容,又便于读者快速了解和记忆。同时,训释的加入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标题所代表的含义,进一步加深对史文的理解。
(三)与其他古籍的体例比较
《诸史提要》的体例与洪迈的《史汉法语》《诸史精语》相近。它们都采用了从史书中选取精彩文句,以关键词为标题并加以训释的方式。这种体例在南宋时期较为流行,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文学辞藻的追求和对历史文献的重视。通过与这些古籍的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诸史提要》的特点和价值。
四、历史价值
(一)对古籍传承的贡献
《诸史提要》保存了《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五代史》等众多史书的精华内容,在古籍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按部采摘汇辑这些经典史书中可资辞藻的内容,并以一二字句关键词为标题加以训释,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一个简洁而有效的参考资料。它使得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得以传承和延续,为后世学者深入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奠定了基础。
(二)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陈振孙《书录解题》曾讥《诸史提要》泛然录钞,毫无义例。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含咀英华,删除冗赘,具有独特的史学价值。在南宋最尚词科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此书顺应时代潮流,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辞藻宝库。其体例与洪迈《史汉法语》《诸史精语》相近,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文学辞藻的追求和对历史文献的重视。虽然在义例方面可能存在不足,但它依然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独特的视角,有助于后人更好地理解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
(三)版本价值及影响
《诸史提要》有清康熙五十二年武英殿刊本,以清内府藏旧钞本为底本,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此版本半叶框 16.6 x 11.4 厘米,十行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双边,上方记书名,装帧精美,保存较为完好。王掞、李光地分别撰写的序也为其增添了历史价值。它对后世古籍整理和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文献提供了重要的版本参考,同时也启发了后世学者对古籍整理和传承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