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陈、隋间僧人,名法极,姓王,会稽人,为王羲之七世孙。善书法,尤工草书。闭门习书三十年,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阁上潜心研习,成为声名卓著的书法家。
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他的书法高足有智果、辨才、虞世南等人。智永活到百岁乃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书法的至高境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书法遗产。
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智果、辨才、虞世南均为智永书法高足。
出家后,除日常参禅学佛外,还在永欣寺书阁临仿名帖,刻苦学习书法。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王羲之书法为宗师,潜心研习三十年,终成书法名家。
智永写出《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向浙东各寺赠送,目的是借佛门之力,流布乃祖书法。他认为学书之人只要把这一千个字刻骨铭心,就可心手相应,臻于妙境。
智永《真草千字文》传有八百本之多,今所见有纸本墨迹卷和石刻本两种。
智永的楷书中能看到王羲之《乐毅论》和《黄庭经》的体势和气韵,笔墨更加冲和、超逸,用笔特点是露锋入纸,大多数笔画入纸时没有藏锋,平和自然。
智永的草书用笔精到优美,无一败笔,很是规范,收放自如,有一种丰和雅静的气息。点画线条饱满圆润,浑涵包容,自然通畅。
智永在《真草千字文》中的真书是行楷,比正楷更轻快,每字中也有一二重笔,字态更生动,更劲雅。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里面,一行楷书,一行草书,用机械的形式做出了高超的境界。他把笔墨之间的气息和笔墨之间转换的技巧,以及整体的氛围融合恰当。其笔墨技术丰富、精到,表现天然,相互之间又显得融洽,营造出卓越的艺术氛围。
《真草千字文》用笔偏侧,起笔落笔,锋芒毕露,没有浮躁、狂傲之气,始终在一种缓慢的、有节奏的、矜持而又相对自由之中完成了作品。
智永的书法对初唐虞世南等的书法很有影响。与智永同时而年少的释智果亦曾师事智永,工于书铭,隋炀帝特喜其书。
智永真、草书《千字文》流传后世,许多学书人从中获得了收益。唐宋以来的书法大家,大都喜欢仿效其真书《千字文》。如北宋的米芾赞扬智永的《千字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长年临仿不辍。宋高宗以藏有智永《千字文》而自豪,元代赵孟頫的草书也直接渊源于智永。
智永在书学上的贡献,首先是 “八法” 的传授。“八法” 就是以 “永” 字的八个笔划作为典范,归纳书法点画用笔的一种方法。即使是王羲之首创的 “永” 字八法,它的广泛传播却离不开智永的努力。
智永还有书法理论著作《心成颂》,虽没能保存下来,但其弟子智果的同名著作流传至今。《心成颂》侧重于讲笔法,为学书者指明途径。而智永书写的大量真、草《千字文》,又为学书者提供了大量的临写范本。
智永对乃祖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极为钦佩,为了使乃祖书法万古流芳,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智永在永欣寺除了参禅学佛之外,把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到书法学习中。他临写王羲之《千字文》八百多份,分赠浙东诸寺,《草书千字文》由此诞生。
智永认为学书之人只要把这一千个字刻骨铭心,就可心手相应,臻于妙境。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将其发扬光大。
露锋入纸,平和自然。智永草书千字文的用笔特点是露锋入纸,大多数笔画入纸时没有藏锋,给人一种平和自然的感觉。这种笔法使得字体看起来轻松、舒服,同时也展现了智永对笔法的娴熟掌控。
楷书笔法丰富,自带行意,便于转入其他书体学习。智永的楷书笔法细致,与草书谨严、行气平稳的特点相结合,使得《真草千字文》成为很适合初习草书者临习的范本。楷书笔法的丰富变化,可以说与《兰亭序》是一家眷属,为学习者转入其他书体的学习提供了便利。
每个字中有一两笔特别加重笔力,显示神情专注、神力内敛。在智永草书千字文中,每个字中往往有一两笔特别加重笔力,这一特点使得字体更加生动,显示出智永在书写时的神情专注和神力内敛。这种笔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行楷比正楷更轻快,每字中有一二重笔,字态更生动、劲雅。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真书是行楷,比正楷更轻快。每字中也有一二重笔,使得字态更加生动,更具劲雅之美。这种行楷的写法,既保留了楷书的端庄,又增添了草书的灵动。
圆融,用笔圆转,字形呈圆,与楷书对比,一静一动。智永草书千字文用笔圆转,所以在字态结体上往往显得圆转。这种圆的字形与隔行呈方形的楷书形成对比,楷书稳定,而草书有动感。圆融的字势使得作品更加富有艺术魅力。
草书规范优美,收放自如,丰和雅静,点画之间笔意流贯呼应,气息高雅,线条饱满圆润。智永的草书用笔精到优美,无一败笔,很是规范。收放自如,有一种丰和雅静的气息。点画线条饱满圆润,浑涵包容,自然通畅,展现出高超的书法技艺。
平稳,字与字几乎不牵连,大小区别不大。智永草书千字文的行气平稳,字与字几乎不牵连,字的大小区别不大。加之还有乌丝为界,字与字上下转直,使得行气更加平稳。
有虚实变化,跌宕生姿,并不呆板。虽然行气平稳,但作品并不呆板,仍有虚实变化,跌宕生姿。这种虚实变化使得作品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谨严,一行楷书,一行草书,便于学书者释读草字,同时欣赏两种体裁书法。智永草书千字文是一行楷书,一行草书的写法,楷书似乎是草书的释文。这种写法便于学书者释读草字,同时也能欣赏到两种体裁书法的魅力。草楷并写,更有相互对比之意,将真楷与草书结合起来读帖,更能体会其草法最谨严而纯正的特点。
完全得笔于乃祖王右军,师承草字法规,循规蹈矩。智永作为王羲之的七世孙,完全得笔于乃祖王右军,师承草字法规,循规蹈矩。他写八百本真草《千字文》,就是为了传世并存王氏草法薪火。这种对传统草法的传承和坚守,使得智永草书千字文成为草书入门的最佳范本之一。
对于初唐大兴王字,确立王字在唐代的宗主地位,影响唐代楷书规则建立。
智永作为王羲之七世孙,其《真草千字文》真迹传至宋代仅存留一卷,而早在唐代,日本遣唐使和长安的归化僧就将其墨迹连同王羲之墨迹一起带走。对于初唐大兴王字,确立王字在唐代的宗主地位,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建立真书的楷模地位,乃至影响唐代楷书规划建立方面,智永的作用和贡献不容忽视。
以真草两种书体书写,具有书法规范化与审美明确化的意义。
智永以真草两种书体写的千字文,就其本身已包含有一种书法规范化与审美明确化的意义。这件作品由于其本身作为中国书法楷模的代表和象征,成为书法史上最为显赫的名帖之一。《真草千字文》与南朝书法作品比较,虽渐失高古的风韵,但对楷则标准形态设计所做出的努力却是功不可没的。智永书承古而立今,通过王书来立法本,以此开启初唐时期弘扬二王之大旗,以法令天下先河。
作为书法发展到一个阶段的典型作品,反映当时书法发展。
《真草千字文》作为代表书法发展到一个阶段的典型作品,以其自身所体现的多重特征和作用充分反映了当时书法的发展。与南朝书法作品比较,《真草千字文》与其他作品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东晋以来冲和秀丽的遗风,而不同之处在于已渐失高古的风韵,由此可见其仍有古、今,隋、唐之分别。
传授 “永字八法”,使这一书法点画用笔方法广泛传播。
关于 “永字八法” 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常见的两种是蔡邕、王羲之首创和智永所创。按照第一种说法,即使是王羲之首创的 “永字八法”,它的广泛传播却离不开智永的努力。唐人韩方明说:“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繇)、王(羲之)以下,传授经永禅师而至张旭,始弘八法。” 明人张绅也说:“八法之道,肇自隶楷。崔、蔡、钟、张、皆秘其说。二王之后,传之永师。降及欧、虞,尤宗其法。” 可见古人早就认识到,“永字八法” 的流传和发扬,智永是付出了巨大劳动的。
可能是书法理论著作《心成颂》的作者,为学书者指明途径。
智永的《心成颂》没能保存下来,倒是他的弟子智果的同名著作流传至今。《心成颂》篇幅不大,字数虽然不多,内容却相当丰富,包括书写姿势、字体结构和布局等。此书侧重于讲笔法,是从原则上微观地为学书者指明途径。有人认为,传为智果所作的《心成颂》,很可能就是智永的作品。
大量真、草《千字文》为学书者提供临写范本,后世学书人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