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太素》是一部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经典之作。它由隋唐时期著名医家杨上善所撰注,对《黄帝内经》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诠释。这部著作不仅在古代医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黄帝内经太素》的历史背景与作者
(一)作者杨上善的生平
杨上善,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家,其里贯、生卒年代,正史无载。明人李濂《医史》及徐春雨的《古今医统》都记载杨上善曾担任过隋大业年间的太医侍御。他医术精深,“能起沉疴笃疾”,“名著当代”。此外,唐代杜光庭指出杨上善在唐初曾任太子司议郎,对《道德经》进行过注释,撰有《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行世。
(二)著作的时代背景
唐初,道教医学繁荣发展。在这个历史阶段,杨上善对《黄帝内经》进行整理、研究,撰注了《黄帝内经太素》。这本书具有鲜明的道教色彩,反映了当时的医学思想和成就。
二、《黄帝内经太素》的学术价值
(一)确立中医学理论体系
杨上善受皇甫谧分类法的影响,将《素问》《灵枢》的内容按标题分为若干类别,类别有大类和小类,摄生、阴阳、脏腑居前,病证类居后。这种分类方法逻辑层次排列严密有序,使中医学呈现出有机的理论体系,极大地方便了后学者对中医的全面认识和掌握。
(二)中医文献资料索引的典范
杨上善把《内经》原文全部拆散,重新编排分类,分为摄生、阴阳、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针刺、病邪、补泻、伤寒、热病、邪论、风论、气论、杂病等类别。每一类别又分若干小类,纲举目张。这种分类方法为后世研读查找中医文献提供了便利,成为中医文献资料索引的典范。
(三)保存古本《内经》的学术价值
仁和寺本《太素》的复出,为研究《黄帝内经》及《黄帝内经太素》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太素》以其所辑录的《内经》经文和杨上善的注文,保存了古本《内经》的原貌,从证关系、明得失,释疑惑、启玄机等方面论述了其重要学术价值。
(四)对理解《黄帝内经》奥蕴有独到之功
- 毫疑核证,据文定义
《太素》作为现存《内经》系统诸传本中的最古者,杨上善的注文在经文互异时能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前后文字互证,据行文语法之理,以《太素》“二阳之病发心痹” 为是,体现了杨上善在校注中运用理校的严谨学风。
- 首倡阴阳 “一分为二” 之理
杨上善在《太素》注文中早已提出阴阳 “一分为二” 一语,阐释阴阳学说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也为后世张景岳有关阴阳学说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 不破原文,注合经旨
杨上善在注释《太素・卷第二・顺养》“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时,不破字而从本字立训,当是最高明的。而滑寿、吴崑、黄元御等人以 “佩” 为借字,“背” 或 “悖” 为本字,后人多袭用此说,当明辨以识。
三、《黄帝内经太素》的内容解读
(一)黄帝内经简介
- 起源与历史
《黄帝内经》起源于公元前 3 世纪,据传为黄帝所著。经过历代医家的补充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历代医学著作中占据重要地位。
- 内容与结构
内容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是中医学科的基石之一。结构分为《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共 18 卷,81 篇。
- 重要性与影响
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对中医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是中医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籍。同时,对东亚传统医学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视为东方医学的经典之一。
(二)杨上善与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内经太素》的编撰与贡献
《黄帝内经太素》是杨上善对《黄帝内经》的注释和整理。该书对《黄帝内经》进行了系统分类和重新编排,使其更易于理解和应用。杨上善在书中加入了个人见解和临床经验,丰富了《黄帝内经》的内容。该书成为后世研究《黄帝内经》的重要参考书籍,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杨上善的研究方法与特点
杨上善注重临床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他在研究中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各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善于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其研究方法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实用性,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黄帝内经太素内容解读
- 五脏六腑论
(1)五脏
心、肝、脾、肺、肾。功能:藏精气,主生长、发育与生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六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功能:主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
(3)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 经脉气血论
(1)正经奇经
气血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分为正经与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与手足三阳经,合称 “十二经脉”。奇经有八,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气血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病因病机论
(1)病因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等。
(2)病机
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等。
- 诊断治疗论
(1)诊断方法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了解病情。
(2)治疗方法
包括针灸疗法、药物疗法等,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四、《黄帝内经太素》的价值
(一)中医集大成之作
《黄帝内经太素》是中医集大成者,被誉为中华传统医学的第一奇书。它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进行注解和整理,呈现了中医理论的精髓。
1. 对《内经》的传承与发展
成书于唐朝时期,总结了前辈们医学上的经验,对《内经》进行了系统的注解,为后世研究《内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杨上善将《素问》《灵枢》的内容按标题分为若干类别,类别有大类和小类,摄生、阴阳、脏腑居前,病证类居后。这种分类方法逻辑层次排列严密有序,使中医学呈现出有机的理论体系,极大地方便了后学者对中医的全面认识和掌握。
2. 医学理论的经典和基础
作为中医理论的经典和基础,《黄帝内经太素》被世代中医学家奉为圣典,其价值在于经千百年的临床实践得来的药理经典和质朴的解剖学常识。《黄帝内经太素》以其所辑录的《内经》经文和杨上善的注文,保存了古本《内经》的原貌,从证关系、明得失,释疑惑、启玄机等方面论述了其重要学术价值。
(二)文献价值
1. 保存《内经》原貌
成书早于王冰编订《素问》,呈现了《内经》的版本原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现存于日本仁和寺的抄本,抄写年代相当于我国南宋孝宗年间,传抄次数较少,较多地保存了《内经》原文的旧貌。
仁和寺本《黄帝内经太素》于 1166~1168 年由日本世袭名医丹渡赖基手抄,原书共 30 卷,现存 25 卷。在这现存的 25 卷之中,虽仍有部分缺失,但较如今所见诸本更能反映《太素》旧貌。肖延平以杨惺吾 1883 年所获日本仁和寺宫御所藏本影写之《黄帝内经太素》为底本,参校袁昶、柯巽庵等本,整理校勘十数年,于 1924 年刊出兰陵堂本《黄帝内经太素》。1965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以 1955 年影印出版之肖延平兰陵堂本为底本,又用丹渡元坚、杉本要藏等人据小岛宝索模写本而影写的日抄本进行互校后,排印出版了《黄帝内经太素》。然而,将其与仁和寺本相比,却有诸多不足。仁和寺本更能反映《太素》原貌,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2. 重要的他校本
成为后人校勘整理《素问》《灵枢》《甲乙经》《脉经》等医经文献的重要他校本。
(三)历代研究概况
1. 日本的研究
《黄帝内经太素》在唐代中期传入日本后,受到日本政府和医学界高度重视。在天平宝字救令(757 年)和延喜式法令(927 年)中,先后两次被提及。此后,日本历代学者对《太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如 799 年和气广世著有《太素》讲义;810 - 823 年小野藏根撰《太素经集注》30 卷等。19 世纪初,《黄帝内经太素》在日本的仁和寺被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81 年日本东洋医学研究会影印出版了仁和寺本《黄帝内经太素》。日本政府分别于明治四十三年(1910 年)和昭和二十七年(1952 年)两次指定仁和寺藏《黄帝内经太素》为国宝。
2. 中国的研究
自金元以后,《黄帝内经太素》在国内失传。19 世纪初在日本被发现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学者对其进行了校勘、整理和研究。光绪十年(1884 年),杨惺吾将此书的影抄本携带回国,我国学者才看到了《太素》的传本。此后,任应秋、李克光、钱超尘等先生均对《太素》给予了高度评价。我国曾多次与日本沟通,希望将《黄帝内经太素》古本影印到中国,以修正中国现存的《内经》版本,进一步促进传统医学发展。
(四)从《黄帝内经》到《太素》的理论演变
1. 形神合一的生命观
秦汉时期,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在《荀子》和《黄帝内经》中逐渐系统完善,强调形与神互相依赖,不可分离。健康长寿之人当 “形与神俱”,神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形不可脱离神而单独存在,神去则生命终止。人体由气构成,生命活动由气维持,这种气在人体可具体表现为血气和水谷之气,而这些气又称为神。神不能超脱于形体之外,《黄帝内经》中多处论述了形神合一的观点。
2. 六朝形神之争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引发了 “六朝形神之争”,形神关系发生改变,认识人体的方式也随之改变,导致医学理论的转变。佛教高僧如慧远、郑鲜之等认为,神不是气,主张神不灭;中国本土学者如戴逵、范缜等认为,神是气,主张神灭。持神灭论者从认为神是气逐渐演变为神以气为物质基础,持神不灭论者则从认为神不是由气演变,亦无需以气为物质基础。在这种背景下,《黄帝内经》五脏藏神理论逐渐演变为《黄帝内经太素》五神脏理论。五脏藏精气的目的是为了舍五神,五精气变为了神的物质基础,而非《黄帝内经》中的神即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