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树寒禽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从主题意境来看,画家将此图画得极有意境。在冰天雪地中,枯树挺立于风雪,虽木叶尽脱但枝干如铁,其上栖息的山禽自在平和,全然无惧恶劣环境。旁边的雪竹凌寒不凋,画面紧扣 “雪”“寒” 二字,营造出冬季寒冷肃寂的气氛,同时又透出自然界生命的活力,显示出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
其次,在技法运用方面,画家采用工笔钩填法细腻刻画出寒禽动人形态。寒禽的羽毛描绘得柔和滋润,色彩统一在灰褐色调子里,清雅静和。棘树和竹枝用笔粗放,笔势坚挺有力,树身加水墨和赭石皴染,富有立体感。
对于积雪的表现,画家融合唐人 “洒粉法” 和五代后的水墨烘染留白法,背景用墨色层层积染,枝、叶及地面留白或加染白色,周围点洒白粉,以墨色为主,薄染白粉,飞禽背羽略敷青色,在素雅中透出明艳。
同时,画家善于运用不同笔法描绘鸟和树木不同物性,将工笔和粗笔技法融合,丰富了花鸟画表现方法。
再者,从构图上看,作品以三角形为主基调,由雪地山坡和竹子棘树构成的两个大三角形稳定了画面构图结构,其中又有无尽小三角形变化,如竹子由三个大小不同三角形分组构成且自身有许多小变化,棘树整体与局部也呈三角形状,这种形状分割使画面具有强劲力度,营造出冷逸、诗意化的境界感觉。
清代书画鉴赏家吴其贞在《书画记》中评价此图 “精俊如生,气韵绝伦”。当代美术评论家梁济海认为此图笔法极为工致,双勾竹叶劲挺有力,枯枝与翎毛形成强烈刚柔对比,虽用笔略嫌刻板,但仍不失为一幅精美之作。
《雪树寒禽图》经清高士奇、谢松洲、清内府,近人庞元济等收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画在历史的长河中流转,见证了不同时期的收藏风尚和文化传承,为后人研究南宋绘画以及李迪的艺术风格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时代背景
南宋孝宗、宁宗时期,朝廷不再进一步尝试制度性改革,而是将复兴新儒家的道德主张作为重振帝国的途径。在这种政治与思想氛围下,绘画仍以传承北宋风格为主要特色。《雪树寒禽图》正是这个时期绘画形式的代表,体现了当时日益加深的内省气质,对自然的写实处理逐渐演化为象征性表现。
作者背景
李迪供职于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画院,历事三朝,活跃于宫廷画院几十年。他擅长花鸟竹石、走兽等题材,取材于生活,长于写生,间作山水小景。其作品既没有 “皇家的富贵”,也没有 “徐熙的野逸”,但却在朴素中见自然,画风在崔白与李唐之间。
李迪的绘画受崔白和李唐的影响较大,吸收并发展了崔白的粗放用笔,强调笔墨的表现力,敷色清淡且富于质感,自然生活气息浓厚。同时,他还继承了李唐的全景式构图,将其运用到工笔花鸟画创作中,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全景花鸟画。此外,李迪的作品还师习了古人诸多画法,院体、文人画、工笔、写意均有涉猎,生活环境意趣近于徐熙等文人,在花鸟画的取材和墨法上与徐熙的水墨画风更为接近。
主题意境
《雪树寒禽图》的主题意境紧扣 “雪”“寒” 二字,将观者带入了冬季寒冷肃寂的氛围之中。画面中,岁暮天寒,郊野岑寂,风止鸟栖。一株枯树,木叶尽脱,枝干槎桠如铁,挺立于漫天洒落的风雪之中,枝干、杈丫上到处都有积雪。树根旁穿插一丛竹枝,竹叶茂密,叶上亦布满白雪,由于被积雪所压,叶梢微垂。
一只伯劳鸟悄然栖息于屈曲硬劲的树枝上,显得自在平和,全然无惧恶劣环境。寒禽与雪竹相互映衬,显示出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画家着意渲染冬季的寒冷肃寂,却又在静寂中透出自然界生命的活力,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顽强。
技法运用
- 在刻画寒禽时,李迪采用工笔钩填法,笔迹细劲柔和而婉转。鸟颈以及腹部的洁白羽毛描绘得柔和滋润,色彩统一在灰褐色调子里,显得清雅静和。鸟的脊背则用淡淡的灰青色加以晕染,鸟喙、眼睑等细小部位敷染黑褐色,翅膀和尾羽的边缘呈现白色。
- 对于棘树和竹枝的描绘,用笔粗放,笔势坚挺有力。树身加水墨和赭石皴染,使枝干颇有立体感。竹叶和老棘用笔起伏顿挫,已明显体现了 “写” 的笔意。
- 在表现雪景方面,画家融合唐人 “洒粉法” 与五代后水墨留白法。背景用墨色层层积染,既烘托冬天气候的阴冷,又在枝、叶及地面上留白,或加染白色以示积雪,同时周围点洒轻淡的白粉,表示出纷扬的飞雪。全图以墨色为主,薄染白粉,仅在飞禽的背羽上略敷青色,在素雅中透出明艳。画家善于运用不同的笔法描绘鸟和树木不同的物性,把工笔和粗笔的技法融和在一起,丰富了花鸟画的表现方法。
构图特点
此幅作品以三角形为主基调。整个画面的正空间由两个大的三角形构成,一是雪地山坡所构成的三角形,二是竹子和棘树所构成的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稳定了画面的构图结构。在两个大的三角形中又有无尽的小三角形变化,如竹子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分组构成,并且形状自身又有许多小的变化;棘树的整体与局部也呈三角形状。
这种形状的分割与变化,与画面的情意紧密相关。倘若失掉这种形状的分割,画面就很难有强劲的力度,也就失掉了冷逸、诗意化的境界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