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古籍>书法>(宋)米芾 行草《德忱帖》“八面出锋” 的独特笔法
每个人都能轻松的看到古今传世佳作!

(宋)米芾 行草《德忱帖》“八面出锋” 的独特笔法



《德忱帖》是米芾著名的《草书九帖》之一,作于元符二年(1100 年)五月四日,时米芾 50 岁,在涟水军任上。此帖为致葛德忱书札,尺寸纵 25.4 厘米,横 78.6 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它是米芾晚年成熟书风的代表作,犹如一颗书法艺术宝库中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气韵与节奏

《德忱帖》自始至终,气韵十分流畅,下笔如飞,痛快淋漓,毫无顾忌,点画之际,妙趣横生。粗看,“全不缚律”,左倾右倒,形骸放浪。仔细赏读,却又欹正相生,字字随着章法气势变化,用笔狂放而不失检点,提按顿挫丝丝入扣,上下精神,相与流通,有着强烈的节奏感。此帖颇具魏晋风韵,笔法圆转含蓄韵藉,有篆籀气。节奏也较平和,神闲气定,故能随意布势,妙得自然。
(宋)米芾 行草《德忱帖》“八面出锋” 的独特笔法

笔法之妙

米芾在《德忱帖》中充分展现了其 “八面出锋” 的独特笔法。例如,笔画的粗细变化丰富多样,在书写过程中,通过巧妙地提按顿挫,使线条或纤细如丝,或粗壮如椽。如 “林” 字,第一个 “林” 字看似慵懒,书写时漫不经意,最后一长点和 “君” 的首笔承接,笔势较铺张,气势十足;而第二个 “林” 字把笔竖起来写,多用藏锋,最后一个长点顺势藏锋,笔势内敛,两个竖画采用向背处理,整个字挺劲有力。这种对同一字的不同笔法处理,体现了米芾 “八面出锋” 的灵活性与多样性,让字体形态更加生动,富有变化。
(宋)米芾 行草《德忱帖》“八面出锋” 的独特笔法

结构与章法

此帖的字结构欹正相生,不拘一格。每个字都仿佛有自己的生命与个性,随着章法的整体气势而自然变化。如 “寺” 字,在 “寺院” 一词中,“寺” 较硬挺,第二个横画和第三个横画接连时,用下钩承接,使得字的锋利感提升,最末点连在竖钩上,使人把视觉焦点落在此处;而在 “在寺” 中,“寺” 字笔画厚重饱满,但并不会软而无力,和前者相较,后者的笔画紧缩在一块儿,与下一个 “也” 字之间形成一重一轻的墨色效果,在字与字的呼应关系中展现出独特的结构之美。章法上,字字虽随势变化,却又相互呼应,字距、行距的布局恰到好处,既不显得拥挤,又不会过于松散,营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美感。
(宋)米芾 行草《德忱帖》“八面出锋” 的独特笔法

重复字的匠心

米芾在《德忱帖》中对重复字的处理堪称匠心独运。以 “海” 字为例,四个 “海” 字因位置不同,各有其姿态。第一个 “海” 上宽下紧,右边的 “每” 往左下倾,上轻下重,四个 “海” 字中只有此字有露出竖钩,整个 “海” 字成一个倒三角形;第二个 “海” 字,右边的 “每” 稍微向上提,也是上轻下重,但是把每字中的横折钩的收笔隐于横之中,整个气息向上收紧,使字看上去挺劲有力;第三个 “海” 字稍小,笔画粗而提按不明显,呈现一个圆圆的体态,水字边和 “每” 的下半部有些模糊,字的墨韵极佳;第四个 “海” 字,略带正方形,此字有一个特点,即 “海” 中间的横画粗旷的向右带开,这样的力道用在小行草上是罕见的。又如 “也” 字,第一个 “也” 字圆润,向势的笔画居多,整个字向心力朝中心点凝聚,使字的整体挺立;第二个 “也” 的首笔,钩进来时不是一笔成形,先往下再往内,停顿后使钩的力量更强劲;第三个 “也” 字较前两字的最末笔张力更大,钩向内缩,最末笔向上延伸,却又不外不斜,夸张式的一笔,填补左边的空缺,使上下之间的呼应关系也更加清晰。这些重复字的不同写法,不仅展示了米芾高超的书法技艺,更体现了他在艺术创作中对变化与创新的不懈追求。
(宋)米芾 行草《德忱帖》“八面出锋” 的独特笔法

《德忱帖》背后的故事与情感

米芾在涟水军任上的经历可谓是波折起伏,这些经历也深刻地反映在《德忱帖》之中。涟水,这个被米芾称为 “陋邦” 的地方,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旱灾之后又逢水灾,田亩被淹,通湖港道因地主豪绅的自私自利而堵塞,积水难泄,百姓苦不堪言。米芾心系百姓,曾上书上司为民请命,要求疏通水道以减轻水患,展现出他作为官员的责任感和正义感。然而,他的这一举动可能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再加上他 “好石废事” 的癖好,招致了上司的不满,这或许是他产生去意的重要原因。
(宋)米芾 行草《德忱帖》“八面出锋” 的独特笔法
在《德忱帖》中,米芾提到 “涟,陋邦也,林君必能言之。他至此见,未有所止,蹄涔不能容吞舟”,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涟水环境的不满与无奈。“闽氏泛海,客游甚众,求门馆者常十辈,寺院下满,林亦在寺也” 则描述了当地的人事情况,展现出涟水的人员往来与社会景象。而 “御寇所居,国不足,岂贤者欲去之兆乎?呵呵!甘贫乐淡,乃士常事,一动未可知,宜审决去就也”,这里米芾借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去留的思考。他以 “甘贫乐淡” 自我安慰,认为这是士人的常态,但内心对于是否离开涟水仍犹豫不决,这种纠结的心境在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他的书法风格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在涟水时的心境变化。此帖气韵流畅、下笔如飞,或许是他在抒发内心的愤懑与洒脱;而字里行间的欹正相生、用笔狂放而不失检点,则又显示出他在困境中仍坚守的理性与克制。
 
免费转存/下载全站高清资源(历代国画、书法、古籍):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墨韵书香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墨韵书香微信公众号

夸克网盘 发送“KK”获取提取码 下载
百度网盘 发送“BD”获取提取码 下载
UC网盘 发送“UC”获取提取码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