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古籍>古籍善本>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每个人都能轻松的看到古今传世佳作!

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学术长河中,有一位被梁启超盛赞“为清代考证学开其先河”的关键人物——方以智。他身处明清交替之际,风云不断变幻,不过却凭借着一部《通雅》,穿透了那笼罩着历史的迷雾,就好似一盏明灯一般,照亮了学术探索那漫长而又艰辛的路途。你是不是很好奇,这部著作到底藏着什么奥秘,能让后来的学者经常提到,还特别推崇它呢?

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一方以智时代浪潮中的博学家
方以智这名活在明清易代这一时期的奇人,恰似一颗耀眼的星星,掠过了历史的夜空。他出生于安徽桐城的名门世家,祖父方大镇、父亲方孔炤,皆为学问深厚之人,他们不仅在学术方面痴迷于探究事物发展之理,而且在政治上还与“东林党”紧密相联,为正义发声。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方以智自幼便浸染在浓厚的学术氛围里,儒家传统教育成为他知识体系的基石。

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年少时的方以智,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与勤勉。五六岁时,他已能略通文史,在同龄人还懵懂玩耍之际,便踏上了求知的漫漫长路。随父宦游四方,更是让他开阔了眼界,遍历名山大川,京华胜地的繁华与底蕴,都深深印刻在他心中;而接触西洋书籍,犹如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户,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如潮水般涌入,与他原有的知识储备相互碰撞、融合。

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成年后的方以智,开启了载书泛游江淮吴越间的求知旅程,他如同一块海绵,遍访藏书大家,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博览群书,与志同道合者结社交流,思想的火花在一次次的切磋探讨中不断绽放。彼时明朝末年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交织。方以智心怀家国,与陈贞慧、侯方域冒襄等人主盟复社,以笔为剑、以文为刃,裁量人物,讽议朝局,试图在乱世中为国家寻一条出路。不过命运的洪流无情地冲击着他。

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哭流涕,不愿离去,这份忠诚却让他遭受农民军的抓捕,备受酷刑折磨,可他坚贞不屈。后趁乱逃脱,辗转奔向南明政权,却又陷入阮大铖等奸佞小人的迫害漩涡,无奈化装逃离南京,流落岭南、两广一带,靠卖药维持生计,尝尽人间疾苦。清军大举南下,方以智曾联络东南抗清力量,奋勇抵抗,怎奈大势已去。1650年,在广西平乐被捕时,清军将领以官服和钢刀威逼他投降,他毅然决然走向钢刀,视死如归的气节令清军将领动容,最终被释放。

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此后他削发为僧,改名弘智,字无可遁入佛门却并未忘却尘世,晚年定居江西庐陵青原山,自称极丸老人,表面潜心佛学,实则心怀故明,据说还秘密参与反清复明活动,直至1671年,因“粤难”再次被捕,于押解途中,在江西万安惶恐滩,或病故或自沉为他波澜壮阔又饱经沧桑的一生画上了悲壮的句号。著名学者罗炽称方以智为明末清初中国的“百科全书派”思想家他确实担得起这一赞誉。

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他学识渊博得如同深邃无垠的宇宙,在物理学、哲学文学音韵学经学等诸多领域都留下了深深的探索足迹,拥有着独到见解,堪称全才。其一生著作等身,多达一百余种,虽历经岁月沧桑、战乱纷扰,多有散佚,但存世的数十种作品,已然构筑起一座宏伟的学术殿堂,内容广泛涉及文、史哲地医药物理等各个层面,宛如一幅描绘世间万象的绚丽画卷。

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二、《通雅》诞生记三十年心血铸就
(一)创作初心萌芽
方以智于少年时期便对学术探索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青年时代时,开始致力深入钻研古代经典《尔雅》,且极为严谨地为之作注释,最终将这些成果整理成一部三卷本的著作。《尔雅》作为辞书之祖,犹如一座蕴藏丰富的知识宝库,为方以智打开了研究名物训诂的大门,让他在字词的海洋中初窥堂奥。这个时候,他撰写的《等韵声原》,聚焦于音韵学领域,剖析声韵的本源与规律,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照亮了音韵学研究的崎岖之路。

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在这两部著作的创作进程当中,方以智愈发深刻地体悟到知识的浩渺无边,以及古今学问之间丝丝缕缕的关联。他惊觉诸多经典文献因时代变迁,在字词释义、名物考证等方面存在着诸多模糊不清甚至错误之处,亟待有人拨云见日;而当时学界,空疏之风盛行,学者们往往流于表面,对知识缺乏深入探究,难以真正传承学术精髓。这一切让方以智痛心疾首,也促使他下定决心,要撰写一部能够会通古今知识、包罗万象的皇皇巨著,为学界驱散迷雾,指引方向,《通雅》的创作构想就此萌芽。

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二)初稿与修订之路
崇祯十二年,那是个动荡不安的时段,方以智如同一个聚精会神的工匠,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通雅》初稿的创作当中,不存在其他杂念。历经了三个寒冬的漫长煎熬,他日夜不停地努力,一边燃烧灯油照亮夜晚继续学习(勤奋读书),一边不停地写作,凭借着令人惊叹的毅力以及深厚的学识积累,最终完成了初稿。“幸好凭借着三个冬天的力量,抄写完成了这五卷雅致的笺纸”这句诗恰恰就是他在那个时候所付出的艰辛的真实写照。每一个字符,都饱含着他对知识的敬畏,与对学术的执着追求;每一页书稿,都浸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一年之后,方以智考中进士,踏入北京官场。这本来是走仕途的起始之处,可是他没被官场那种吵闹又繁华的景象给迷住,仍然心里惦记着《通雅》。北京有好多值得收藏的书,这里的学术氛围特别浓,给他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他利用公务之余的每一分闲暇时光,如饥似渴地,去查阅典籍,与此同时与京城的学界名流进行切磋交流,以此对《通雅》进行进一步的修订。他逐个字用心地思考,面对每一项考证及每一处的注释,反复细致地推敲,力求准确无误。与此同时他邀请当时极具声望的官员为这本书撰写序了言,希望借助其影响了力,使著作获得更广泛的关注,为日后出版发行奠定基础。

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三)乱世传承
1644年,形势突然大变,北京城被李自成带领的起义军给攻破了。明朝那庞大的统治体系,就像一座大厦似的,一下子就倒了。历史的大轮子可不留情,把好多人的梦想都给碾碎了。方以智也没办法躲开,被卷进了这个时代的汹涌浪涛里。不过呢就算处在这山河都破破烂烂,自己命运飘来荡去没个依靠的绝境里,他心里对学术的那份热乎劲儿,一点都没减弱。一直牢牢抱着《通雅》这部书稿,就跟守护着一件特别珍贵的宝贝一样,往南跑。

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此后的二十余年,他辗转于南方各地,或寄身于荒村野寺,或隐匿于山林僻壤,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不过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生活多么困苦,只要稍有喘息之机,他便会翻开书稿,凭借记忆与新的见闻,持续不断地对《通雅》进行补充和修订。在他流亡时,每碰到一处古迹,每听到一个传说,每见到一种新奇的事物,就会想到书稿里的相关内容;接着马上把这些内容记下来,之后再融入到书里。

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他目睹了朝代的更迭了,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了;与此同时他体验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习俗了。这些元素了,都成为他丰富书稿的生动素材了,使《通雅》更加厚重了,更具时代意义了。可以讲,《通雅》这本书稿,凝结了方以智一辈子的心血与期望。它不单是知识的集合,更是他处于乱世的时候,坚决守护学术理想的精神标志,承载着他对传承华夏文明、开创学术新风貌的深厚期盼。

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三、《通雅》大揭秘知识宝库展奇观
(一)内容架构剖析
《通雅》全书共五十二卷,另有卷首三卷,其内容架构犹如一座宏伟精巧的知识大厦、每一个房间都藏着无尽的智慧宝藏。开篇的卷首部分,宛如大厦的基石与蓝图,《音义杂论》《读书类略》《小学大略》《诗说》《文章薪火》等篇章系统阐述了方以智的语言文字观、读书治学方法以及文学理论。他提出的“欲通古义,先通古音”这一观点,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理解古代经典奥义的大门,强调了音韵在训诂学中的关键地位,为后续正文的深入探究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正文部分则依据知识门类,井然有序地划分为二十类四十四门,包罗万象。从探究宇宙本源的《疑始》,到解读人间万象的《释诂》;从仰望星空、观测天文的《天文》,到丈量大地、考察地理的《地舆》;从认识自身的《身体》,到辨析社会称谓、姓名官制事制礼仪的诸多篇章;从欣赏乐典、乐舞到研究日常器用、衣服宫室饮食;从钻研算数的精妙,到辨识植物、动物金石的奥秘,再到挖掘民间俗语根源的《谚原》,最后以《切韵声原》《脉考》《古方解》收尾涉及音韵、医学等领域,全方位覆盖了当时人们所能触及的知识边界,构建起一个完整且系统的知识体系。

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以《天文》为例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运行规律、节气变化等知识,还大胆引入利玛窦、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天文观念,如地球是球体、哥白尼的日心说等,将中西天文知识相互对照、印证拓宽了国人对宇宙的认知视野;《植物》一门对各种草木花卉的名称、形态生长习性、药用价值等进行细致入微的考证,既有源自《诗经》《尔雅》等古籍的经典解释,又结合了当时民间的俗称、各地的方言叫法,还融入他本人实地观察、亲身体验所得,使每一种植物都鲜活地跃然纸上。

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二)学术价值深挖
在学术价值层面,《通雅》堪称一座取之不尽的富矿,对后世学术发展影响深远。于古汉语词汇保存而言,它是一座坚实的宝库。书中收录了海量的古代字词,上至先秦经典里那些较为晦涩的古义,下至明代民间颇为流行的俗语方言,无论是诗词歌赋中那种文雅的用词,还是市井街巷里的通俗表达,都被精心地搜集、整理。许多在历史长河中濒临失传的古词古义,凭借《通雅》得以留存,为后世学者研读古籍、探索汉语演变轨迹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后世编纂大型辞书如《佩文韵府》等都曾从中广泛取材,足见其在词汇保存方面的权威性。

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从训诂学成就来看,方以智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摒弃明代中叶以来学界盛行的空疏、伪说芜杂之风。他考证字词音义时,上稽经史,旁及诸子百家,下至志书小说,广泛搜罗文献证据,绝不主观臆断。对一个字词的考证,往往详细罗列前人的各种解释,追根溯源,再结合实地考察、方言佐证等方式,去伪存真,给出精准且令人信服的释义。例如对“阿堵”一词的考释,通过引用顾恺之、张谓等古人诗文,参考马永卿等前人笔记,明确其为“这个”之意非特指金钱,纠正了当时人们的普遍误解,为后世训诂研究树立了严谨治学的典范。《通雅》为清代的考证学开辟了更宽广的道路了,这一点更为重要。

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在那个学术转型的关键时期,方以智以其深厚的学养、严谨的考证,打破了宋明理学长期主导下的空疏学风。他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成果,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清代学者前行的方向,促使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一大批学者沿着他开创的实证之路,深入探究经史子集,掀起了清代考据学的热潮,重塑了中国学术的风貌。正如梁启超所言:“密之学风,确与明季空疏武断相反,而为清代考证学开其先河,则无可疑。”后世学者对《通雅》赞誉有加,胡朴安称其“引经据典以求之,颇少悬揣之空谈。在明考据中,颇不多见。《四库书目提要》推为开顾炎武、朱彝尊之先声”,精准概括了它在学术史上的卓越地位。

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四、《通雅》逸闻趣事:拼音思考引新潮
在《通雅》这部厚重的学术著作中,还隐藏着一个极具前瞻性的闪光点——方以智对拼音的思考。在当时中国传统的文字体系以表意为主,汉字的读音标注历经反切法等阶段,虽不断演进,却仍存在诸多不便。方以智身处中西文化初步交融的时代,接触到西方拼音文字后,犹如在混沌中捕捉到一丝曙光,开始思索拼音的独特优势。他在书中提到:“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此番言论,恰似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振聋发聩。这意味着他敏锐洞察到汉字因通假、假借现象,导致一字多义、读音繁杂,而西方拼音文字依据事物发音来组字,字词对应清晰明确,能有效避免混淆。尽管他并非系统提出完整的拼音方案,但这一思想萌芽,无疑是开时代之先风。

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时光流转至新文化运动时期,钱玄同作为倡导者之一,大力提倡文字改革,积极投身于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的事业中。1925年,钱玄同在《全国国语运动大会会刊》上题词特意引用方以智《通雅》中的这段话。
他赞誉方以智早在明清之际,便已参透“拼音字”的优势以古贤之智慧,为当时推动“国语拼音”编制的同仁们注入一剂强心针,激励着他们大步向前。这一跨越时空的呼应,让我们看到方以智学术思想的深远持久,《通雅》犹如一座蕴含无尽宝藏的矿山,无论历经多少岁月,总能为后世提供新的启迪与指引。

乱世中的博学家:方以智如何用一部《通雅》撑起半壁学术江山?

免费转存/下载全站高清资源(历代国画、书法、古籍):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墨韵书香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墨韵书香微信公众号

夸克网盘 发送“KK”获取提取码 下载
百度网盘 发送“BD”获取提取码 下载
UC网盘 发送“UC”获取提取码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