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一个政权南渡、偏安江左的时代,虽在政治上风雨飘摇,却在文化领域绽放出别样的华彩。彼时北方的硝烟未能驱散南方的文雅之风,反而促使大批文人雅士汇聚江南,玄学清谈盛行,文人雅士们挣脱传统礼教的部分束缚,追求个性的自由舒展,为艺术创作营造了宽松、浪漫的氛围。
王羲之字逸少出身魏晋名门琅琊王氏,家族在政治、文化领域皆举足轻重。生于斯长于斯的王羲之,自小便深受家学的濡染,对于书法艺术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喜爱与天赋。
他早年师从卫夫人,在书法的笔墨间探寻线条的韵律与结构的精妙;后又广览名家碑帖,博采众长,游历山川时从自然万象中汲取灵感,终使书法跳出汉魏古朴厚重的既定框架,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平和自然、矫健妍丽,如清风拂面,又似惊鸿翩跹,完美契合东晋名士们洒脱不羁、追求精神自由的审美意趣。
黄庭经之谜:从传说到经典
说起王羲之的《黄庭经》,它背后有着一个,非常有趣的传奇故事。山阴之地,有一狡黠道士,久慕王羲之书法之名,又探得他对鹅情有独钟,爱鹅成癖。这样那道士就仔细地开始筹划,在王羲之“经常路过的路”旁边圈养了一群,毛是白色而且身子很胖的大鹅。那天王羲之路过的时候,一下子就被这群鹅给深深迷住了。他的眼神一直盯着鹅群,很久都舍不得挪开,心里产生了把它们买下来的想法。
道士瞅准时机已到,就委婉地拒绝买鹅,接着又顺着势头提出个请求:要是王羲之能给她书写一部道家的经书,就把这群鹅送给王羲之。王羲之求鹅心情急切,欣然地应允了下来,当下便挥毫洒墨,洋洋洒洒地写下了经文。待书写完毕,他满心欢喜地,“笼鹅而归”,那场景仿佛一幅生动的魏晋名士图。
这故事原载于南朝《论书表》,最初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经众人辗转传述,不知何时就变成了《黄庭经》,故而《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帖无落款,仅在末处署有“永和十二年(356)五月”字样如今流传于世的,也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黄庭经》其名”二字颇有深意
在道教文化语境里,黄居五行中央,代表土之色,寓意中正、醇厚;庭本义指庭院,这里借指人体中央、中空之穴,象征着人体精气神汇聚的关键所在。整部经以“黄庭”为核心围绕人体内部的精气神修炼、脏腑养护等展开论述,是道教上清派的关键经典,被内丹学派尊为“学仙之玉律,修道之金科”,在追求长生久视、超凡入圣的道教修行之路上,为修行者点亮一盏明灯。
从历史脉络追溯,西晋时期《黄庭外景经》已现于世,流行于世间,到东晋时,更为精深的《黄庭内景经》才逐渐崭露头角,它们合力为道教的存思修炼体系构建起坚实的理论大厦,虽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指引着后人探寻道家养生的奥秘。
笔法神韵:小楷里的匠心独运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黄庭经》宋刻本的书法艺术“本身”时仿佛踏入了一座精妙绝伦的微观艺术“殿堂”。其笔画恰似被注入了生命的精灵,笔力遒劲而不失灵动,每一笔的起笔、行笔收笔都蕴含着王羲之对力量与节奏的精妙把控。起笔时或轻盈地落纸,如蜻蜓轻点水面,(此处稍作停顿)泛起丝丝涟漪;或逆势切入,似壮士奋力拔剑,(此处稍加停顿)带着千钧之力。
行笔间中锋用笔为主线,使线条圆润饱满,如同一股被约束却又奔涌不息的暗流,偶尔的侧锋运用,则为笔画添上一抹俏皮的飞白,宛如流星划过夜空,虚实相生。收笔处或戛然而止,干脆利落,或微微上扬、下顿似余音绕梁,给人以无尽回味。
笔画的粗细变化更是神来之笔,在一字之中,粗细交替,粗处如象腿沉稳厚重,撑起字的骨架;细处若游丝连绵,赋予字以灵动的气息,让整个字在静态中展现出动态的韵律美。在结构的基础之上,《黄庭经》,展现出了一种超离凡俗的和谐之美。整体以平正宽博为基,给人以端庄大方之感,仿若一位身着华服、仪态雍容的雅士。
不过细细端详,却又在平正中暗藏玄机,融入诸多变化。笔画的欹侧倾斜,打破了绝对对称的呆板,如“之”字三点的俯仰、轻重各不相同,最后一捺却如定海神针,将整个字的重心稳稳托起,于不平衡中寻得奇妙平衡;又如“长”字横画的长短、斜度错落有致,竖钩微微弯曲,似有弹性,把字的张力拉满。
在字的内部空间分布方面,疏密安排得恰当合适,有的字内宫收紧,其笔画紧密地相互依存,如“宫”字犹如一座布局精巧的庭院,紧凑却不显得局促;有的字则是外紧内松,像“灵”字中间留有空白,空灵的气息四处弥漫,恰如山间云雾缭绕的仙洞,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
再看其布局谋篇,更是将书法的节奏感演绎得淋漓尽致。字与字之间,并非机械地等距排列,而是高低错落,似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的字如领头的大雁,高高扬起,有的字则似跟随其后的雏燕,微微低伏,相互呼应,顾盼生姿。
行与行之间,也绝非笔直的平行线,偶尔的穿插、揖让让整幅作品仿若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有起有伏,有缓有急。
行间距时宽时窄,宽处仿若清风徐来,给人以疏朗之感,窄处又如骤雨初歇,紧凑而热烈,于疏密之间,奏响了一曲视觉的交响乐,令观者沉浸其中,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