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获取更多

画中雏鸡待饲,题外帝王警言 —— 南宋李迪〈鸡雏待饲图〉的艺术与政治隐喻

本站为广大书画古籍爱好者免费开放下载/转存网站全部高清资源
(2.2TB,历代书法、历代国画、古籍善本)的通道==>

创作时间: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 年)
材质与尺寸:绢本设色,纵 23.7 厘米,横 24.6 厘米
作者:李迪,南宋宫廷画家,活跃于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工花鸟走兽,画风严谨写实。
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款识与鉴藏印:款识 “庆元丁巳岁李迪画”,钤宋代 “张则印”,明代项元汴 “墨林秘玩” 等印,裱边有清乾隆 “太上皇帝之宝”“八征耄念之宝” 玺印。

《鸡雏待饲图》构图极简,仅绘两只雏鸡,一卧一立,头颈转向同一方向,神态专注似在倾听母鸡召唤,羽翼未丰的绒毛以黑、白、黄细线层层密描,质感逼真。李迪以精准的笔触捕捉雏鸡嗷嗷待哺的瞬间,展现了农家生活的温馨与生命的稚嫩。此画与他前一年创作的《枫鹰雉鸡图》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婉约细腻,后者残酷激烈,体现了李迪驾驭不同题材的深厚功力。

此画在清代被乾隆帝收藏后,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寓意。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湖北荆州遭遇严重水灾,官员治水不力引发民怨。乾隆临摹《鸡雏待饲图》并题诗:“双雏如仰望,其母竟何之…… 灾壤民待哺,慎哉群有司”,将灾民比作待哺的雏鸡,警示地方官员须体恤民情。他还命人摹刻多份,颁赐各省督抚,强调 “实心经理,勿忘小民嗷嗷待哺之情”。

乾隆的临摹本被制成缂丝、刻石等形式流传,但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偏离原意。部分官员将其作为歌功颂德的工具,甚至在摹刻中篡改题词,最终沦为粉饰太平的政治符号。这一演变反映了乾隆末年宫廷政治的复杂性,也揭示了艺术品从文化象征向政治宣传品转化的局限性。

尽管李迪作画时未必有深层政治意图,但后世观者通过乾隆的题跋赋予其新内涵。画中雏鸡的无助与等待,成为统治者 “民本思想” 的视觉符号,而 “鸡” 与 “吉” 的谐音,又使其兼具吉祥寓意。这种 “以画喻政” 的传统,体现了中国艺术 “成教化助人伦” 的社会功能。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画中雏鸡待饲,题外帝王警言 —— 南宋李迪〈鸡雏待饲图〉的艺术与政治隐喻

评论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