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长风帖》是王羲之的草书作品,其摹本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用笔技巧:该帖用笔细腻精到,线条流畅而富有韧性,体现了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艺。通过对摹本的观察,可以学习到王羲之的用笔方法,如中锋用笔、侧锋转换、提按变化等。这些技巧对于提高书法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构与章法:《长风帖》的结构严谨,字形优美,每个字的笔画安排和空间布局都恰到好处。同时,帖中的章法也非...
12《万岁通天帖》又称《王氏门法书》。唐代钩填本王羲之一门书翰。纸本墨迹卷。《石渠宝笈》载:卷高八寸三分,横七尺八寸八分,共十帖:一、《姨母帖》王羲之书,行书;二、《初月帖》王羲之书,草书;三、《癤肿帖》王荟书,草书;四、《翁尊体帖》草书;五、《新月帖》王徽之书,行书;六、《廿九日帖》王献之书,行书;七、《王琰牒》王僧虔书,行书;八、《卿栢酒帖》王慈书,草书;九...
10《浣花溪图引》是北宋书法家黄庭坚于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一幅纸本草书作品。此时黄庭坚已四十二岁,正值其书法技艺的成熟期,作品充分展现了他晚年书法的独特风格。该作品被收录在《山谷外集》中,并著录于《孙氏书画钞》上册及《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 《浣花溪图引》的笔法苍劲有力,线条老辣,表现出“多骨少肉”的特点,这是黄庭坚晚年书法的显著特征。其线条盘曲回旋,...
4王羲之的《孔侍中帖》唐摹本,作为书法史上的瑰宝,不仅展现了王羲之卓越的书法技艺,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孔侍中帖》原为唐代内府摹本,是对东晋王羲之尺牍进行的双钩廓填而形成的勾摹本。此帖共九行,前三行为“哀祸帖”,后六行为“孔侍中帖”,现藏于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该帖在奈良时期由遣唐使带入日本,后布施给东大寺,桓武天皇曾借阅并留下“延历敕定”朱文印记,见...
8《月仪章》,又名《月仪帖》,是西晋著名书法家索靖的章草代表作。 索靖,字幼安,敦煌郡龙勒县(今甘肃敦煌)人,生活于公元239年至303年。他不仅是西晋时期的杰出将领,更以其卓越的书法成就名垂青史,被誉为“敦煌五龙”之一。索靖出身于世代为官的家庭,书法上传承自东汉大师张芝,其作品骨势俊迈,笔力雄健,风格险峻而坚劲,自成一家。 《月仪帖》的书法风格法度严谨,每一...
8《淳化阁帖》是公元992年中国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组织编集刊印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名家书法集帖,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圣经”。此帖共十卷,其中卷九和卷十专门收录了王献之的书法作品。王献之作为王羲之之子,与其父并称“二王”,在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书法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献之的书法...
9在东晋那个风华绝代的时代,有一个故事,如同璀璨星辰,穿越千年时光,依旧熠熠生辉,那就是王羲之与《兰亭序》中的“流觞曲水”佳话。这不仅是一场文人雅士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与自然的深度对话,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春日午后。 兰亭雅集,春光无限公元353年,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佳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一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雅集悄...
7艺术风格 蔡襄(1012-1067),字君谟,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和政治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蔡襄的行草书风格独特,以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著称。其行草书笔法自然流畅,字形结构和谐,端正而不失灵动,风格清丽秀雅,给人以清新脱俗、温文尔雅的感觉,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在行草书的创作中,蔡襄巧妙地融合了行书与草书的特点,既保持了行书的规整与流...
7《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此帖为一组书信,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王羲之的草书艺术,历来被誉为书法艺术的瑰宝,而《十七贴》更是其草书作品中的巅峰之作。这部书法集萃,不仅体现了王羲之深邃的书法造诣,...
7(原图尺寸:65431×3808像素 分辨率300dpi) 王羲之《行穰帖》纸本墨迹,纵二十四点四厘米,横八点九厘米,为唐双钩廓填本。两行十五字:『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其书法技艺超群,行书更是独步天下,影响深远。《行穰帖》作为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之一,以其独...
34他是皇家旧王孙,满身艺术才华,但时代的悲剧,令其空怀报国之志,他是溥儒——中国最后一个皇室艺术家。 溥儒(心畲) 溥儒,字心畲,又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他是道光皇帝第六子恭亲王的次孙,姓爱新觉罗。他是深受慈禧喜欢的皇室王孙,溥儒是溥仪的堂兄、道光帝曾孙。在几个宗室男孩中,溥儒聪慧过人、天赋超常人,被誉为“皇清神童”。连慈禧也说:本朝灵气,全钟于此童。深受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