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一、张旭与草书古诗四首的传奇 (一)张旭其人 张旭出生于苏州吴县一户门第不低的家庭,其母族为江南大族,曾外祖父是书法家虞世南,在这样的书法世家氛围中,他从小跟随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为其日后的书法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入仕后的张旭,以草书成就最高,其草书风格独特,常常在醉中以头发濡墨大书,故被世人称为 “张颠”。他与怀素并称 “颠张醉素”,两人在草书领域各有千秋...
16一、垂裕閣法帖与褚遂良书的邂逅 唐代《垂裕阁法帖》堪称书法艺术的瑰宝,它收录了褚遂良、陆柬之、薛稷、李靖、孙过庭等众多书法大家的墨迹。在这个高手云集的法帖中,褚遂良的书法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褚遂良作为唐朝政治家、书法家,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 “初唐四大家”。《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 “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
13怀素家贫买不起纸,凭借着对书法的热爱,种植芭蕉树,以蕉叶为纸,开启了他的书法传奇之路。他的作品如《自叙帖》被称为 “天下第一草书”,打破了传统字体结构,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融为一体,形成独具一格的圆转流畅的狂草风格。 怀素的《小草千字文》也被誉为 “天下第一小草”,笔画瘦劲有力,灵动自然,毫无涣散衰颓之状,通幅笔墨奔放流畅,一气贯之蔚为壮观,是古代...
15一、《诸上座帖》的艺术魅力 黄庭坚《诸上座帖》作为草书代表作,其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充满禅家气息。 (一)独特的笔画风格 阐述其笔画连贯且充满节奏,动感与力量并存,韵律独特,展现出高超的书艺。 黄庭坚的《诸上座帖》每个字都仿佛在诉说着故事,笔画间的连贯性与动态感十足。大量的连带和呼应让作品如在纸上跳动,精心设计的字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形成节奏感,和谐又充满...
26一、作品概述 赵孟頫书《陶渊明像传》以独特的卷轴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幅作品从右至左,仿佛一部生动的连环画,又似一场精彩的多幕剧,将陶渊明的一生娓娓道来。 此作品真迹现收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尺寸为高度 35cm、长度 642.9cm(外寸 35.0×663.3cm)。它以陶渊明本人真身为依据,通过多组画面,图文并茂地展现了陶渊明不同阶段的人生历程。在这幅长卷...
15一、怀素与《四十二章经》的历史渊源 唐代大历十三年,42 岁的怀素被佛经中对雁荡山的美妙记述所吸引,踏上了南方之旅。他背着简单的行囊,怀揣着 “秋毫茧纸”,一路历经艰辛。这年秋天,怀素终于抵达雁荡山,投宿于雁荡精舍。精舍主人对他极为敬重,给予了殷勤周到的接待。 怀素尽情领略了雁荡山的奇峰、怪石、巨嶂、飞瀑,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他陶醉其中,也为他的书法创作带来了...
23一、怀素其人 怀素生于公元 737 年,籍贯为湖南零陵。自幼出家,经禅之余,对艺文尤其是草书表现出极大的热爱。他好饮酒,酒酣兴发之时,寺壁屏幛、衣裳器具,无不成为其挥洒笔墨的地方,时人谓之 “醉僧”。 怀素书法初学欧阳询,后师从邬彤,而邬彤是张旭的学生,得邬彤传授笔法后,怀素在草书之路上突飞猛进。他曾将弃笔堆积埋之于山下,号称 “笔冢”,又广种芭蕉,用蕉叶加...
10一、作品概述 (一)历史背景与作者简介 北宋时期,文化繁荣,诗词、书法等艺术领域硕果累累。黄庭坚出生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自小聪慧过人。他在文学方面与苏轼齐名,并称 “苏黄”,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其书法更是与苏轼、米芾和蔡襄并称 “宋四家”。 (二)作品特色与艺术价值 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纸本,纵 32.5 厘米,横 1822 厘米,现藏于美国纽约...
13一、智永草书的历史地位 (一)传承二王,开唐新风 作为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继承家学,笔法更接近 “二王” 本源,对唐代书法影响深远。智永既能严守王氏一脉家法,又能继往开来。他每日足不出户,精研家传笔法,通过 “退笔成冢” 的勤奋,将王羲之的《兰亭序》学习透彻,并写下草书《兰亭序》。 其草书作品笔画秀润、行笔圆劲饱满,转折自然凝练,尽显魏晋风度。唐代李世民、武周...
14一、古香斋宝藏蔡帖的神秘面纱 古香斋宝藏蔡帖是一部由蔡襄书、宋珏集、清拓本组成的艺术瑰宝。蔡襄,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宋珏,明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画家及诗人,八分行草尤为瘦劲有神,画荔枝色泽肤理与生无异。 这部清拓本的古香斋宝藏蔡帖,将两位不同朝代的艺术大师的作品融合在一起,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11一、怀素与《秋兴八首》的邂逅 怀素,这位在中国书法史上被誉为 “草圣” 的唐代杰出书法家,生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的零陵。自幼聪明好学的他,10 岁出家为僧,对书法的热爱近乎痴迷。因家贫买不起纸,他在木板和圆盘上涂漆书写,甚至种植万株芭蕉以叶练字,“芭蕉练字” 的故事传颂千古。 杜甫的《秋兴八首》创作于天宝战争年间(约 752 年或前些),当时战火不...
10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活于唐代(约685年-759年)。他出身于一个门第不低的家庭,自幼便展现出对书法的浓厚兴趣与天赋。张旭曾师从其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后者乃大书法家陆柬之之子,书法一脉相承自虞世南、王羲之,使得张旭得以深谙“二王”笔法精髓。年长后,张旭通过科举或荐举步入仕途,历任常熟县尉、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等职,因而世称“张...
13元代书法大家邓文原的《临急就章》全本章草纸本,书于大德三年(1299年)。 想象一下,一位身着长袍的文人,于古木参天的庆寿寺僧房中,挥毫泼墨,一气呵成这惊世之作。 邓文原,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素履先生,生于宋理宗宝祐六年,卒于元泰定帝致和元年,是元代书坛的璀璨明星。他生活在一个书法复古倾向明显的时代,与赵孟頫、鲜于枢并称“元初三大书法家”,尤以擅章草而闻名...
13《真镜庵募缘疏卷》诞生于元末明初的乱世之中,那是一个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的年代。松江府高昌乡的真镜庵,因香火不旺而陷入困境,庵主无奈之下,邀请当时已名满天下的杨维桢撰写募缘疏文,以求善缘广结。 杨维桢,这位被誉为“铁崖道人”的书法巨匠,晚年常与僧道往来,其书法风格独特,融合了汉晋遗风,自成一体。他的这一作品,不仅是对真镜庵的援助,更是其书法艺术的一次精彩展现。...
3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其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为后世书法家所敬仰和借鉴。 王羲之,生于公元303年,卒于公元361年,琅琊(今山东临沂)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自幼受到家族文化的熏陶,酷爱书法艺术。王羲之天赋异禀,勤奋好学,不仅在书法上造诣深厚,还精通诗词歌赋,是当时的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