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知道吗?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啊,在新疆吐鲁番那儿,有个牧民正忙着打地基呢。哎呀妈呀,就在这时候,他居然挖到一座古墓啦!这可把他吓一跳,赶紧就给政府报告了。然后,经过一番考古发掘,就有好多有意思的事儿出现了。

他们发现这墓里有个男性墓主人,他的纸靴子上裱糊着一些文字。这些文字可不得了啊!经过人们精心地整理剥离,才发现这片文字长538厘米、宽27厘米呢。上面写的内容是《论语•郑玄注》。

这可是有5米多长啊,这得是多大一份“作业”啊!因为新疆那地方特别干燥,所以这文字保存得特别好。经过一番整理后,字迹都清晰可辨啦。不过啊,仔细一辨认,专家们都有点懵圈了。为啥呢?因为这文字里有好多错误,大家都不清楚啊,到底是古人写错了呢,还是古人本来就这么用字的呀。

直到看到最后一行字,大家才一下子明白过来。上面写着:“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库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状”。哎呀,原来这是个12岁的孩子——叫卜天寿小朋友写的作业呀!就是抄写《论语•郑玄注》呢,这就好比咱现代小学五年级孩子写的作业。

这卜天寿可不是中原那块儿的人哦,他是生活在唐代的“高昌古国”。经过考证,这事儿是在唐朝景龙四年,也就是公元710年。就在现在的新疆吐鲁番。那时候,距离中原可远啦。不过呢,当地老百姓一直在努力学习中原文化。从这出土的少年写的汉字就能看出来,说明中原文化影响很深呀!

确定了这些,再来看这“作业”,还挺有意思的。咱就好比穿越回千年去,给这个小家伙批改一下作业吧。整体来讲啊,这毛笔字虽然看着有点稚嫩,不过从书体上看呢,是正书小楷哟。结构挺合理的,笔法也很稳健,端庄秀丽,这水平在那个时候已经挺高的啦,得夸夸!

这小朋友写完作业后,还写了俩打油诗,可好玩啦!

第一首是:“他道侧书易,我道侧书难。侧书还侧读,还须侧眼看。”这不就是在吐槽作业难写嘛!五米多长的一张纸,字也不少啊,用毛笔写就跟咱现代小孩写作业一样,越写越歪,所以得侧着眼睛看,多逗啊!
还有第二首:“写书今日了,先生莫醎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一首诗里有三个错别字哟!小朋友心里的意思就是:“老师,我作业写完了,明天放假啦,别拖堂哦!”你看,过了1300多年了,小学生的这些想法一点儿都没变呀!

我琢磨着啊,一千年前,小孩子也得面对那种让人头疼的灵魂拷问:“你作业写完了没?”
这作业能有今天,也是有原因的。因为纸在西域那时候也是挺贵的,写完字后,那些纸就被用来当死者的陪葬品,也就是纸扎啦,所以才保存下来。

专家们推测呢,西域特别受大唐文化的影响,这个应该就是当时的官办学校写的作业。
不过啊,这卜天寿小朋友的作业贡献可不小哟!《论语郑玄注》是东汉大儒郑玄写的,在汉、晋、南北朝、隋、唐这些时候都特别受推崇,一直当官方认可的《论语》注解呢。可惜后来五代十国的乱世,这个重要著作就失传啦,宋代以后就只剩下残本了。这小朋友的作业可就厉害了,极大地补全那些缺失的部分,还校对了经典,这可是相当珍贵的文献呀!

这幅5米多长的作业卷轴上,共178行、每行20字左右,整齐地抄写着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所注《论语》中的《八佾》《里仁》《公冶长》三篇以及《为政》部分,卷末还写有《三台词》《千字文》和其他诗句。

现在这份作业收藏在新疆吐鲁番的博物馆里,成为镇馆之宝。
所以啊,以后见到小孩子,咱也可以来一句让他们困扰千年的拷问:“你作业写完了吗?”

以上就是1300年前12岁唐朝小学生卜天寿5米长的家庭作业写了些啥?为何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墨韵书香其它相关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1300年前12岁唐朝小学生卜天寿5米长的家庭作业写了些啥?为何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