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书年代:《后西游记》成书年代尚无定论,有明末清初等多种说法。此刊本刻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

- 作者:不题撰人,署 “天花才子评点”,作者有吴承恩、梅子和等说法,但都缺乏确凿证据。

- 版本特点:苏州书业堂刊本,属于金阊书业堂系统。可能有绣像插图,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且带有批评文字,有助于读者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 故事梗概:该书为《西游记》续书,讲述唐僧取经到东土后,真经被讲假,佛事成为误国殃民的祸害。唐宪宗、穆宗年间,小行者孙履真、猪八戒之子猪一戒、沙僧弟子沙弥协助大颠和尚唐半偈重赴西天,取回真解以解经的故事。

- 与历史事件的关联:书中以宪宗皇帝驱逐韩愈的逸事为基础展开情节。历史上,唐宪宗崇佛,韩愈上《谏迎佛骨表》力谏,触怒宪宗,被贬潮州。书中借此设定背景,说当时世道日邪、人心愈伪,引出唐半偈等人西天求取真解之事。

- 对原著的继承与创新:在人物塑造上,《后西游记》的角色既有对《西游记》的继承,又有创新。比如小行者孙履真有孙悟空的智慧和刚强,却又谦逊精细;猪一戒带有猪八戒的好色贪财,对取经事业却很忠诚。在情节上,部分情节是原作的改编或翻版,如小行者到龙宫索要龙马类似孙悟空强索金箍棒;但也有新情节,如过罗刹鬼国,把磨难起因归结为玉面狐狸精报前世之仇。

- 作品的寓意与影响:《后西游记》借助取经故事阐明 “心即是佛” 的玄理,对人生及现实社会颇寓讽刺。它着重刻画佛教世界人的腐朽形态,讽刺当时社会中借佛敛财等现象3。在文学史上,虽思想意趣与《西游记》相似,但行文故事稍逊,不过仍有一定的价值和影响,为后世文学作品在讽刺手法运用和宗教题材创作等方面提供了借鉴。


以上就是新刻批评绣像后西游记四十回 乾隆四十八年苏州书业堂刊本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墨韵书香其它相关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新刻批评绣像后西游记四十回 乾隆四十八年苏州书业堂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