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御笔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册 故宫藏康熙帝玄烨书《心经》册夹板及函套
书若有情时 不会得清清如此 ▼ 桓大司马云: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姜夔《长亭怨慢》: 阅人多矣, 谁得似长亭树? 树若有情时, 不会得青青如此! 姜夔自题深爱桓大司马此语 然而在自作词中用典却反之 桓悲秋柳摇落 姜叹柳青无情 词人多深情婉约缠绵悱恻 以至于温柔变成可耻而背叛方是体贴 就如说冷说热其实说的都是温度 ...
欧阳询 唐张怀瓘《书断》中说: “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 朱长文《续书断》卷上《妙品》云: “其正书,纤浓得中,刚劲不挠,有正人执法、面折庭浄之风。” 宋苏轼《东坡集•论唐六家》云: “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揩。” 欧阳询小楷刻本 《佛说尊胜陁罗尼咒》 欧阳询《佛说尊胜陁罗尼咒》 全图
谁能想到,在四川嘉陵江西岸的离堆山上,藏着书法大家颜真卿流传于此的唯一真迹?这幅刻于山石之上的作品,不仅见证了颜真卿被贬途中的一段往事,更以字字刚健的姿态,颠覆着人们对 “传统书法之美” 的固有认知 —— 为何初学书法者常觉颜体 “丑陋”,可欧阳修、朱长文等大家却对其推崇备至?这幅名为《离堆记》的作品,又藏着怎样的书法密码? 提到中国书法,“书圣” 王羲之的...
古人抄写典籍,除了练习书法,还有祈福、发愿之用,譬如武则天时期,就挂起一阵“抄经”之风,当时为母祈福,武则天专门选出一批工匠,入宫抄写经书,由此“写经体”诞生,帝王喜好,朝野自然追捧,故而刮起一阵“抄经之风”,自此也算是真正打开,书法界的抄经风潮。 除了唐朝,元朝也流行抄写经书,虽然元朝乃是少数民族治朝,但是人们对于书法和经书的学习,颇为深入、痴迷,比如忽必...
你能想象吗?一卷历经数百年岁月洗礼的清代拓本,在拍卖会上竟能以数千万元的高价成交!这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发生在《戏鸿堂法书》清拓本身上。究竟是什么样的魅力,让这部法帖在数百年后依然能掀起收藏界的热潮?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部墨宝的世界,探寻其背后的传奇故事。 法帖溯源:董其昌的 “书法理想国” 提到《戏鸿堂法书》,就不得不提它的编纂者 —— 明代书法大...
一、褚遂良与《倪宽赞》的千年邂逅 (一)书家背景:初唐法度的集大成者 褚遂良出身官宦世家,幼承家学,后师从虞世南、欧阳询两大书家,兼取魏晋书法精髓,最终熔铸出 “外柔内刚、劲挺秀美” 的独特风格。作为 “初唐四大家” 之一,他被誉为 “唐楷广大教化主”—— 既延续了晋人书法的潇洒气韵,又为唐代楷书的规范发展奠定基础,在书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
神秘的任命书:司马光拜左仆射告身卷亮相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众多珍藏中,有一件看似寻常却意义非凡的文物 ——《宋人书司马光拜左仆射告身》卷。这件诞生于北宋时期的卷轴,并非华丽的画作或精美的瓷器,而是一份承载着历史重量的 “制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任命书。 它记录的是北宋名臣司马光被任命为左仆射这一重要官职的过程。左仆射在北宋官制中地位显赫,相当于副宰相,是朝廷...
1958 年,在陕西省旬邑县太村镇文家村,一场普通的打井工程,意外揭开了一段尘封千年的历史 ——《窦娘子墓志》重见天日。这方墓志的出土,宛如一颗投入学术与艺术之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其背后隐藏的故事、书法艺术的争议,以及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无不引人入胜。 墓志现身:从打井现场到博物馆 当年冬季,文满才、文治发等几位社员在冢子胡同的大冢子旁打井,从三丈深的...
当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在修复一卷元代经卷时,竟在纸背发现几行小字:“吾写此经时,腕有龙腾意。” 这行潦草的批注,竟出自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之手。而他所抄写的《高上大洞玉经》,不仅是道教典籍中的瑰宝,更藏着这位宋室后裔隐秘的精神世界。为何一位仕元的前朝宗室,会耗费三年时间抄写道教真经?纸墨间又藏着怎样被时光尘封的秘密? 一、经卷背后的乱世文人 至元二十三年(12...
《文皇哀册》是唐代书法家褚遂良于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为唐太宗李世民驾崩而作的哀悼文书,内容为悼念文皇帝的哀辞。唐太宗临终前,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同被委以托孤重任,其政治地位与书法造诣在此时期达到巅峰。作为中书令,褚遂良按唐代丧礼制度主持遣奠之礼并撰写哀册,故其撰文并书写的身份符合历史情境。哀册全文近 700 字,详述太宗生平功绩及丧葬仪程,文辞庄重悲切,后...
柳公权(778—865) 宋拓帖 柳公权的 “笔谏” 传奇:以字劝君的直臣风骨 柳公权不仅以书法闻名,更以刚正不阿的品格著称。据《旧唐书》记载,唐穆宗李恒问他:“如何能写出一笔好字?” 柳公权答道:“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穆宗听后 “改容,知其笔谏也”。这一回答表面谈书法,实则暗谏皇帝要 “心正” 治国,成为后世传颂的典故。柳公权一生历经多朝,始终以书法...
时代背景:东晋永和年间(约公元 345—356 年),道教思想盛行,王羲之本人信奉五斗米道,《黄庭经》为道教经典,内容涉及养生修炼,与王氏家族宗教信仰及生活志趣高度契合。字体形制:小楷,书于素绢之上,原为长篇经卷,后世摹刻本多为碑帖形式,传为王羲之晚年(约 50 岁后)书风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字数与分卷:全文约 1200 字,分《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
咱先问一句,你见过一幅书法作品拍出 4 个多亿吗?2010 年北京保利拍卖会现场,黄庭坚的《砥柱铭》就上演了这么一场 “疯狂的石头” 大戏!8000 万起拍,竞价声此起彼伏,最后直接以 4.368 亿天价成交,当场震惊整个收藏圈!这价格,直接把人看呆,今天咱就唠唠这幅书法界 “顶流” 到底凭啥这么贵。
说起黄庭坚,那可是北宋文化圈的 “超级大 V”。他是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 每当吟诵起辛弃疾的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那金戈铁马的战争场景便跃然眼前,一位壮志豪情的爱国将领形象也随之浮现。辛弃疾,这位南宋时期的风云人物,在文学与军事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词作豪放激昂,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恢复中原的渴望,被誉为 “词中之龙”,...
创作者: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他在书法领域造诣深厚,与邢侗、张瑞图、米万钟并称 “晚明四家”,其书法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品形式:诗札通常是董其昌书写的诗词作品,以书信、手札等形式呈现。行楷是其常见的书写字体,兼具行书的流畅与楷书的规整,笔画圆润秀逸,结构疏密得当,体现出一种高雅的艺术气质。
...
在一个阳光正好的周末,我踏入了位于西安市鄠邑区祖庵镇的重阳宫,这座享有 “天下祖庭”“全真圣地” 之尊称的道教全真派祖庭,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和信徒前来探寻。 一进入重阳宫,清幽的氛围便扑面而来,古木参天,香烟袅袅,仿佛尘世的喧嚣都被隔绝在外。我漫步在宫观内,欣赏着古老的建筑和精美的雕塑,感受着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走着走着,一座高...
颜真卿,唐代杰出的书法家,以其雄浑刚健的书法风格而闻名于世。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颜真卿在书法艺术上成就斐然,他的楷书端庄雄伟,气势磅礴,开创了“颜体”的新风范。《王琳墓志铭》便是他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颜真卿历经仕途起伏,在书法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创作此墓志铭时,他的书法技艺已炉火纯青,且融入了自身的人...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的《兰亭序》常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然而他晚年所作的小楷《孝女曹娥碑》却如一颗被时光掩映的明珠,以古朴天真的笔意与深邃的人文内涵,在千年后依然熠熠生辉。这幅作品不仅承载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孝女故事,更凝聚了书圣晚年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堪称“正书第一”。 孝女曹娥:碑文背后的血泪传奇 《曹娥碑》的诞生,源于东汉少女曹娥投江寻父的悲壮故事。曹...
东晋一个政权南渡、偏安江左的时代,虽在政治上风雨飘摇,却在文化领域绽放出别样的华彩。彼时北方的硝烟未能驱散南方的文雅之风,反而促使大批文人雅士汇聚江南,玄学清谈盛行,文人雅士们挣脱传统礼教的部分束缚,追求个性的自由舒展,为艺术创作营造了宽松、浪漫的氛围。 王羲之字逸少出身魏晋名门琅琊王氏,家族在政治、文化领域皆举足轻重。生于斯长于斯的王羲之,自小便深受家学的...
他所创的“柳体”以其独树一帜的骨骼开张、平稳匀称,成为后世临摹研习楷书的经典范式,备受推崇。提到柳公权,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便是《玄秘塔碑》了。此石碑名声的显赫,在世间得以广泛的传播。不过在书法行家与资深藏家的心中,却另有一帖堪称瑰宝——《神策军碑》宋拓帖。 一历史风云中的《神策军碑》诞生记时间回到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那时候的大唐王朝,从表面来看...
历史迷雾中的身世之谜诞生背景唐朝初期,天下刚安定,佛教兴盛,各地有许多寺庙,且常出高僧大德。化度寺乃著名寺庙之一。僧邕禅师在该寺庙专心修行,一生努力深入研佛法,亦积极结纳善缘,故深受众人敬重。他离世后,化度寺为铭记其功绩与精神,决定立石碑纪念他。当时李百药在朝廷中是极有学问且擅写文章之人。因寺庙之请,他精心撰碑文。李百药出身名门大族,历经隋唐两朝,学识渊博。...
在河南洛阳南约2公里处的龙门,伊水东西两岸的香山和龙门山对峙如天然门阙,古称“伊阙”隋唐后习称龙门。龙门石窟西山宾阳中洞和宾阳南洞之间的崖壁上,矗立着一块通高约5.00米宽190米的唐代碑刻,这便是被誉为初唐书法代表、中国石窟寺中最大摩崖碑刻的伊阙佛龛碑。 这块碑文由中书侍郎岑文本撰写了,谏议大夫褚遂良承担书写任务了。碑上的文字分为三十二行了,每行包含五十一...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其书法作品以精湛的技巧、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作,更在书法艺术的审美和哲学深度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世尊称为 “书圣”。他的代表作《兰亭序》,以流畅自然的笔触、均衡和谐的布局以及充满韵律感的线条,展现了高超的书法技艺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佛遗教经》,全称为《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由姚秦时期的鸠...
柳公权生平简介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出生于公元 778 年。他历经唐宪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等七代,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世称 “柳少师”,亦称 “柳河东”。 柳公权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因书法才能被唐穆宗赏识,召入长安,担任右拾遗,补翰林学士之职。他为人刚正不屈,为官清正廉明,历经三朝,始终保持...
智永,陈、隋间僧人,名法极,姓王,会稽人,为王羲之七世孙。善书法,尤工草书。闭门习书三十年,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阁上潜心研习,成为声名卓著的书法家。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他的书法高足有智果、辨才、虞世南等人。智永活到百岁乃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书法的至高境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书法遗产。 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
赵孟頫作为元代著名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集晋、唐书法之大成,后世将其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 “楷书四大家”。其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书法技艺,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元史本传》评价赵孟頫 “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足见其书法成就之高。在众多书法作品中,《福神观记》作为赵孟頫晚年的一篇碑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
全称《大唐故翻经大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文并序》,此碑在书法艺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刻立,其规格为螭首龟趺,通高 312 厘米、宽 103 厘米、厚 27 厘米,34 行,满行 73 字,以楷书书写。 由李俨撰文,欧阳通书,常长寿、范素镌刻,多方合作成就了这一书法名碑。 此碑现存于陕西西安碑林,陈列于西安碑林第二室西侧。它历经岁月流转...
一、垂裕阁法帖的魅力 《垂裕阁法帖》作为唐代书法的瑰宝,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部法帖收录了褚遂良、陆柬之、薛稷、李靖、孙过庭等众多书法大家的墨迹,宛如一座璀璨的书法宝库。 其中,褚遂良的作品在法帖中尤为突出。褚遂良,字登善,杭州钱塘人,祖籍阳翟。他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 “初唐四大家”。《唐人书评》中对褚遂良的字赞誉有加...
一、文征明与《莲社图记》的邂逅 文征明,这位明代的艺术巨匠,以其漫长的人生岁月和不懈的艺术追求,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璀璨的艺术瑰宝。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高寿的他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耕耘,成就了无数令人赞叹的作品。《莲社图记》便是其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文征明生于 1470 年,原名璧,字徵明。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 “文衡山”。他在绘画、书法、文学等领...
一、发愿文的诞生与背景 黄庭坚生活在北宋时期,自幼接触佛教,其祖母刘氏信佛,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他的家乡江西修水是禅宗杨歧、黄龙两派的盛行之地。在这样的环境下,黄庭坚博览儒释道典籍,好学深思,深受禅宗影响。 元丰七年(1084 年),39 岁的黄庭坚从老家修水出发,赴德州德平镇监任。三月,他途经扬州到达泗州(今江苏泗阳),路过泗洲僧伽塔时,有感于斯,...
一、颜真卿的生平与忠烈事迹 (一)出身与仕途 颜真卿出生于名门琅琊颜氏,但其童年却充满坎坷。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殷氏带着他投奔外祖父家。在外祖父的庇护下,颜真卿得以顺利成长,他自幼聪颖,刻苦读书,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25 岁的颜真卿考中进士,踏入仕途。他先后担任校书郎、县尉等职务,凭借着清正刚直的作风和卓越的才能,官运亨通,很快被授予监察御史一职。然而,由...
一、赵孟頫小楷作品概述 赵孟頫作为元代书法大家,其小楷作品丰富多样,在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大学贴》《松雪斋法书 – 大学》等作品展现了赵孟頫深厚的书法功底。 赵孟頫的小楷博采众长,以钟繇、萧子云书法为宗,融入二王笔意,取法杨羲和唐代写经能手,经过岁月磨砺,达到了登封造诣。他的小楷作品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在国外也有众多狂热粉丝。相传印度曾派使...
一、蔡襄与《茶录》的诞生 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及丁谓《北苑茶录》的不足,撰写了《茶录》,这是一部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诞生于宋皇佑时期。 陆羽的《茶经》被誉为 “茶叶百科全书”,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然而,蔡襄认为《茶经》“不第建安之品”,即没有明确指出建茶产地的重要性。丁谓的《北苑茶录》虽独论采造之本,但对于烹试之法...
一、张旭与《郎官石记序》的传奇邂逅 张旭,唐代著名书法家,以草书闻名,被誉为 “草圣”。其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 “三绝”,常于醉中以头发濡墨大书,故称 “张颠”。 然而,张旭不仅草书成就斐然,其楷书作品《郎官石记序》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此作品创作于唐开元二十九年,由陈九言撰文,张旭书写。当时的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张旭的创作提...
一、垂裕閣法帖与褚遂良书的邂逅 唐代《垂裕阁法帖》堪称书法艺术的瑰宝,它收录了褚遂良、陆柬之、薛稷、李靖、孙过庭等众多书法大家的墨迹。在这个高手云集的法帖中,褚遂良的书法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褚遂良作为唐朝政治家、书法家,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 “初唐四大家”。《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 “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
一、清拓本的独特魅力 董其昌书乾隆题诗并书字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清拓本,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从书法艺术角度来看,此清拓本展现了董其昌高超的楷书技艺。董其昌作为明代大书法家,以善书称,通禅理。他的书法主张柳公权“心正则笔正”之说,又借佛法阐述书法之“八还说”。 这本楷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字迹工整隽秀,是董其昌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由于董书...
一、文征明与《明妃曲》的邂逅 文征明,这位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在艺术的长河中留下了璀璨的印记。他对王昭君品格的欣赏,促使他创作了楷书《明妃曲》。 王昭君,作为中国四大美人之一,自古以来,她的美貌与为国家献身、远嫁匈奴的精神备受推崇。文征明极为欣赏王昭君的品格,或许在他眼中,王昭君的勇敢与坚韧,正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品质。 北宋名臣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被称为咏王...
一、《破邪论序》的艺术地位 虞世南楷书《破邪论序》在书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虞世南小楷的代表作品之一,广受赞誉。虞世南作为初唐四家之一,其书法作品韵味优美,格调高雅。《破邪论序》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书法爱好者。 这部作品在艺术技巧上堪称高超。其笔触丰满圆润,兼具方圆之美,柔中寓刚,韵味独具。虞世南用遒劲有力的笔触和圆润婉转的线条相结合,...
《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自诞生以来便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技艺,更是将这一经典著作的文字之美推向了极致。邨井漸先生所编纂的《道德经.晋右軍王羲之.書.邨井漸.編》便是对这一完美结合的一次精彩呈现。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他的书法技艺不仅在当时无人能及,更是...
一、古香斋宝藏蔡帖的神秘面纱 古香斋宝藏蔡帖是一部由蔡襄书、宋珏集、清拓本组成的艺术瑰宝。蔡襄,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宋珏,明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画家及诗人,八分行草尤为瘦劲有神,画荔枝色泽肤理与生无异。 这部清拓本的古香斋宝藏蔡帖,将两位不同朝代的艺术大师的作品融合在一起,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罗池庙是为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所建。柳宗元字子厚,早年参加王叔文革新派的政治活动,后被长期贬官,最终死在柳州刺史任上。传说柳宗元死后成了 “神”,并托梦给他的部将,要求把庙建在罗池,于是便有了罗池庙。 庙建成后的第二年,柳的部将到京城 “请书其事于石”,刻成了韩愈撰文,沈传师楷书的《罗池庙碑》。然而,这块碑石久已遗失,现只有宋拓本留存。 南宋宁宗嘉定十年,有...
董其昌,作为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其艺术成就和生平经历都极为丰富。 一、简介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闵行区马桥)人。他是明代后期的大臣和书画家,以其卓越的书画艺术成就和深厚的学养在晚明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经历 三、个人作品 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其中许多作品都成...
智永,本姓王,名法极,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七世孙。他生活在南北朝至隋朝时期,大约生于梁武帝年间,卒于隋炀帝即位初年,历经梁、陈、隋三朝,据传活了近一百岁的高龄。智永早年出家为僧,后云游至浙江省吴兴县善琏镇,并在永欣寺居住长达三十年,因此人称“永禅师”。 智永以书法闻名于世,尤其擅长楷书和草书,能很好地传承王羲之的书法风范。他练习书法...
在古籍字画的浩瀚海洋中,柳公权的《九嶷山赋》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 当我们轻轻翻开那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古籍,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的时光之门。《九嶷山赋》的字画资料展现在眼前,纸张虽已微微泛黄,却难掩其曾经的辉煌。那细腻的笔触、精美的布局,让人不禁为之惊叹。每一个字都像是一位优雅的舞者,在纸上翩翩起舞,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说起九嶷山,那可...
《万岁通天帖》又称《王氏门法书》。唐代钩填本王羲之一门书翰。纸本墨迹卷。《石渠宝笈》载:卷高八寸三分,横七尺八寸八分,共十帖:一、《姨母帖》王羲之书,行书;二、《初月帖》王羲之书,草书;三、《癤肿帖》王荟书,草书;四、《翁尊体帖》草书;五、《新月帖》王徽之书,行书;六、《廿九日帖》王献之书,行书;七、《王琰牒》王僧虔书,行书;八、《卿栢酒帖》王慈书,草书;九...
《麻姑山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是唐代杰出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代表作之一。 《麻姑山仙坛记》创作于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当时颜真卿已年近花甲,出任抚州刺史。他多次登临麻姑山,对这里的自然风光和神秘色彩感触良多。在一次游览中,他挥笔写下了这篇记述麻姑山仙女和仙人王方平相会故事,以及麻姑山道人邓紫阳奏立麻姑庙经过的楷书字碑。全文共九百余...
《妙严寺记》,全称《湖州妙严寺记》,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代表作之一。此作品由牟巘撰文,赵孟頫书并篆额,纸本横卷,纵34.2厘米,横364.5厘米,现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据学者考证,该作品创作于赵孟頫五十六至六十岁左右,即元朝至大二、三年间(公元1309年左右),正值其书法技艺炉火纯青之时。 笔力厚重:赵孟頫在《妙严寺记》中展现了其深厚的笔力,笔触...
《醉翁亭记》原文由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撰写,他在仕途不顺、被贬滁州期间,借修建醉翁亭并撰写此文来抒发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之情。苏轼在欧阳修逝世后近二十年,以楷书形式重新书写了这篇散文,并刻石立碑,表达了对欧阳修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的追慕之情。苏轼厌倦世俗官场,向往自然山水的恬静幽雅,以山水抒发自己远大的志向和宽大的胸襟,这种心境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所表达的情感高度契...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代表作,创作于唐贞观六年(632年),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丹。此碑不仅记录了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的史实,更以其精湛的书法艺术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 《九成宫醴泉铭》的结构布置极为精严,字形修长,中宫收紧,四边开张,左敛右纵,化险为夷。笔画安排紧凑而匀称,间架开阔稳健,全碑无一笔松懈,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