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获取更多

东晋风华: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墨迹中的孝义与仙气

免费转存/下载网站全部高清资源
(2.2TB,历代书法、历代国画、古籍善本)
东晋风华: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墨迹中的孝义与仙气
东晋风华: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墨迹中的孝义与仙气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的《兰亭序》常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然而他晚年所作的小楷《孝女曹娥碑》却如一颗被时光掩映的明珠,以古朴天真的笔意与深邃的人文内涵,在千年后依然熠熠生辉。这幅作品不仅承载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孝女故事,更凝聚了书圣晚年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堪称“正书第一”。

东晋风华: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墨迹中的孝义与仙气

孝女曹娥:碑文背后的血泪传奇

《曹娥碑》的诞生,源于东汉少女曹娥投江寻父的悲壮故事。曹娥之父曹盱为巫祝,于汉安二年(143年)端午祭祀时坠江失踪。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沿江昼夜哭寻十七日未果,最终投江殉父。五日后,她的遗体竟环抱父尸浮出水面,乡民震撼,遂改舜江为“曹娥江”,并立碑彰其孝烈。

东晋风华: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墨迹中的孝义与仙气

碑文由东汉才子邯郸淳撰写,以骈文颂扬曹娥的至孝,辞藻华美,情感真挚。更妙的是,蔡邕夜访此碑时,于碑阴题下“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谜语,后被杨修破解为“绝妙好辞”,成为中国最早的经典字谜,亦为《曹娥碑》增添了传奇色彩。

东晋风华: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墨迹中的孝义与仙气

右军绝笔:王羲之的“仙气”小楷

东晋升平二年(358年),晚年王羲之亲临曹娥庙,以楷书重书碑文。此时的书圣已褪去早年妍美之风,笔墨间尽显返璞归真之态。其字结体扁平,用笔多露锋,兼融隶书遗韵,线条劲健如铁画银钩,章法自然疏朗,呈现出“古朴天真”的独特美感。

东晋风华: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墨迹中的孝义与仙气

对比《兰亭序》的飘逸潇洒,《曹娥碑》更显沉静庄重。学者评其“无求妍美之意,却具浑厚之气”,恰如王羲之晚年参透生死、超然物外的心境写照。三年后,书圣溘然长逝,此作遂成其绝笔小楷,被后世奉为“满纸仙气”的神品。

东晋风华: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墨迹中的孝义与仙气

墨迹流转:从江畔古庙到博物馆珍藏

王羲之原碑历经战乱,早已湮没无存,但其墨迹绢本因皇室收藏得以传世。据日本学者中田勇次郎考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绢本《曹娥碑》极可能是右军真迹,笔触清晰可见隶书笔意,墨色醇古,气韵高华。

东晋风华: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墨迹中的孝义与仙气

此外,北宋书法家蔡卞(王安石之婿)曾以行书重刻此碑,至今立于曹娥庙中,成为后世瞻仰的又一经典。两版碑文跨越千年,一楷一行,交相辉映,印证了“邯郸文与右军书,珠联璧合”的赞誉。

东晋风华: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墨迹中的孝义与仙气

艺术与人文的双重丰碑

《曹娥碑》的魅力,不仅在于书法技艺的登峰造极,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内核。孝道精神通过曹娥的事迹得以升华,而王羲之的笔墨则将这种情感凝固为永恒的艺术符号。碑文中“视死如归,轻绝沙泥”“铭勒金石,质之乾坤”等句,既是对孝女的礼赞,亦暗合书圣对生命与艺术的终极思考。

东晋风华: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墨迹中的孝义与仙气

今日,当我们凝视《曹娥碑》的墨迹,仿佛能穿越时空,触摸到东晋士人“以艺载道”的精神追求——书法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心灵与历史的对话。

东晋风华: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墨迹中的孝义与仙气


王羲之的《曹娥碑》,如同一曲跨越千年的双重咏叹调:既是孝女泣血的悲歌,亦是书圣悟道的绝响。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经典,必是技法、情感与哲思的完美统一。正如碑阴那“绝妙好辞”的谜题,历经岁月淘洗,答案早已镌刻在每一笔墨痕的呼吸之间。

东晋风华: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墨迹中的孝义与仙气

以上就是东晋风华: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墨迹中的孝义与仙气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墨韵书香其它相关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东晋风华:王羲之小楷《曹娥碑》墨迹中的孝义与仙气

评论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