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宋那个文人辈出、艺术昌盛的时代,米芾绝对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被世人称作 “米癫”,其行为举止常常令人大跌眼镜,却又充满了率真与可爱。

米芾对石头的痴迷堪称一绝,“米芾拜石” 的典故广为流传。他在安徽无为做官时,听闻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形态玲珑且古拙丑怪,与周围岩石截然不同。米芾听闻后大喜,急忙前去观赏。一见到石头,他就被深深吸引,竟换上官服,庄重地焚香叩拜,还口中念念有词,称其为 “石兄” ,就好像这块石头是他失散多年的挚友。左右随从见此情景,都觉得这位官老爷的行为实在荒唐可笑。

可米芾却毫不在意他人的眼光,甚至还命人将石头抬回府中,安置在庭院里,以便自己朝夕观赏。这还不是他唯一一次的疯狂举动,还有一次,他邂逅了一块极尽变化之妙的奇石,一种久违的特别和亲切感涌上心头,他立刻郑重其事地上前跪拜,再度称其为 “石兄”。

米芾不仅在生活中举止奇特,在书法上的自评也别具一格。他曾在与宋徽宗的对话中,大胆评价当时以书法闻名的众人,称 “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 。当宋徽宗问他自己的书法如何时,他毫不谦虚地回答:“臣书刷字” 。这 “刷字” 二字,看似简单,却精准地概括了他书法的独特风格 —— 运笔迅疾而劲健,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一种飘逸超迈的气势和沉着痛快的风格 。他的字就像是用刷子快速而有力地刷过纸面,充满了动感与活力。比如他的《蜀素帖》,行笔纵横飞动,笔锋灵巧多变,多用侧锋,线条时而轻盈细瘦,时而粗壮有力,整篇作品如同一首激昂的乐章,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

正是这种独特的 “疯癫” 个性和自成一派的书法风格,让米芾在北宋的书法界独树一帜,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 “宋四家” 。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深受后世书法家的推崇和学习。那么,他的书法究竟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能让阅尽无数书画珍宝的乾隆皇帝都为之痴迷,在他的作品上盖上 176 个印章呢?

“疯癫” 笔法:米芾书法的独特魅力
米芾的书法,就像是一场在纸上的奇幻冒险,充满了令人惊叹的 “疯癫” 笔法,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都仿佛在诉说着他独特的艺术灵魂。

八面出锋,笔锋的奇幻舞蹈
米芾的用笔堪称一绝,他开创的 “八面出锋”,让笔锋在纸面上犹如一位灵动的舞者,自由地变换着姿态 。在他的代表作《蜀素帖》中,这一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 “青” 字的横画,起笔时侧锋横扫,犹如利刃出鞘,锋芒毕露;而 “带” 字的竖钩,则逆锋藏头,蓄势待发,随后笔锋迅速转向,出钩干脆利落,如流星划过夜空 。

在同一笔画中,米芾也能巧妙地运用笔锋,使粗细变化剧烈,如 “舟” 字的长横,由粗转细再复粗,恰似海浪的起伏,充满了动感与韵律 。他曾自信地说:“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 ,这种对笔锋的极致掌控,使他的书法线条丰富多变,充满了生命力,每一笔都像是一个独特的音符,共同奏响了一曲美妙的书法乐章。

欹侧取势,打破常规的结构美学
米芾的字在结构上也极具特色,他大胆地打破了传统书法追求平稳对称的规则,常常以欹侧、错落的姿态出现 。在他的作品中,字的重心似乎随时都在移动,仿佛一个正在翩翩起舞的舞者,时而向左倾斜,时而向右摆动,充满了动态感 。例如他写的 “松” 字,整个字向左倾斜,就像一位醉汉斜倚在树上,看似摇摇欲坠,却又通过笔画的长短伸缩和巧妙的重心调整,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动态平衡 。“诗” 字则右斜似风拂柳枝,轻盈而飘逸 。他通过这种独特的结构处理,让每一个字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仿佛在纸面上跳跃、舞动,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结构美学,也体现了他对书法规则的大胆挑战和创新精神。

墨韵变化,黑白间的情绪流淌
米芾作品中的墨色变化也十分丰富,浓淡、干湿相互交织,为他的书法增添了独特的情感与节奏感 。在《蜀素帖》中,由于书写在丝绸织品上,不易受墨,出现了较多枯笔,但米芾却巧妙地将这些枯笔转化为艺术的亮点 。他的墨色时而浓墨重彩,如 “霁” 字的雨字头,墨色沉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时而轻描淡写,如 “和” 字的口部,纤若发丝,仿佛微风拂面,轻柔而淡雅 。在书写过程中,随着毛笔中墨汁的逐渐减少,墨色也由浓转淡,由湿变干,形成了自然的墨韵变化 。这种墨色的变化,不仅让作品在视觉上更加丰富多样,还仿佛能够传达出米芾书写时的情绪起伏,时而激昂,时而舒缓,使观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他的书法魅力,仿佛在欣赏一幅充满情感的画卷。

乾隆盖章:跨越时空的疯狂喜爱
盖章狂魔乾隆,独爱米芾?
乾隆皇帝,堪称历史上的 “盖章狂魔”,他对书画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在众多书画作品中,米芾的书法似乎有着独特的魔力,让乾隆尤为钟情 。在米芾的《离骚经》上,乾隆留下了密密麻麻的印章,总数多达 176 个 ,这些印章就像一个个历史的印记,见证着乾隆对这幅作品的喜爱。除了《离骚经》,乾隆在米芾的其他作品上也毫不吝啬自己的印章。比如米芾的《参政帖》,上面也有 “乾隆珍藏”“乐寿堂鉴宝阁” 等印章,足见乾隆对米芾书法的珍视 。他似乎想要通过这些印章,与米芾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表达自己对米芾书法的深深敬意和喜爱之情。

艺术共鸣,还是另有缘由?
乾隆如此热衷于在米芾书法作品上盖章,绝非仅仅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

从艺术角度来看,米芾书法的精湛技艺无疑是吸引乾隆的重要因素。米芾开创的 “八面出锋” 用笔方法,使书法线条丰富多变,充满了生命力;欹侧取势的结构处理,打破了传统书法的平衡规则,展现出独特的动态美;丰富的墨韵变化,更是让作品充满了情感与节奏感 。这些独特的艺术特点,与乾隆对艺术的追求和审美观念相契合,让他在欣赏米芾书法时,能够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

乾隆对传统文化的推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米芾作为北宋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书法作品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乾隆自幼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对传统文化有着极高的认同感和敬畏心 。他将米芾的书法视为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盖章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

此外,乾隆作为帝王,盖章也可能是一种彰显身份和权力的方式 。在古代,印章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乾隆在米芾的作品上盖上自己的印章,就像是在宣告自己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拥有权和控制权 。每一个印章都代表着他至高无上的地位,也让这些作品在他的收藏中显得更加独特和珍贵 。

以上就是米芾的‘疯癫’书法,为何让乾隆盖了176个章?的详细内容,更多请关注墨韵书香其它相关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墨韵书香 » 米芾的‘疯癫’书法,为何让乾隆盖了176个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