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获取更多

历代国画 第2页

从携《大明宫图》入宫 到《枯木竹石图轴》创作:李士行的艺术进阶与文化映照

13
李士行,字遵道,蓟丘(今北京市)人,其父李衎为元代画竹名家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李士行自幼便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耳濡目染之下,早早展现出了对绘画的浓厚兴趣与天赋。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画竹石的技艺,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绘画领域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枯木竹石图》是元代李士行的画作,多方面展现独特艺术魅力。其材质为绢本,绢本质地细腻光滑,承载颜料效果...
赞 (4)阅读(224)

唐 李思训(传) 《京畿瑞雪图》纨扇绢本 42.7×45.2

12
画作基本信息 风格:具有典型的 “金碧山水” 风格,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料为主要色彩,浓墨重彩地营造出华丽、庄重的视觉效果。 构图:构图丰富多样,层次分明。画面主体为楼阁雪景,崇山峻岭,峰峦叠嶂,松柏挺拔,落满雪花,山腰间亭台楼阁随处可见,树木葱绿,点缀其间。前景山下有河流、画桥游舫、亭廊舫榭、木质牌坊等,河岸上有高大建筑,琼楼玉宇,飞阁耸翠,展现出宏大的...
赞 (4)阅读(188)

五代 周文矩《西子浣纱图》绢本64X64

7
作品基本信息:《西子浣纱图》为五代时期周文矩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纵 64 厘米,横 64 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家简介:周文矩约活动于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时期(943-975),是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南唐后主李煜时任画院翰林待诏。擅人物仕女,多以宫廷贵族或文士生活为题材,兼画山水、屋木、佛道。 画面内容:描绘了越国美女西施在桃花溪边浣纱的场景。...
赞 (4)阅读(251)

清 邹一桂《蟠桃图》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

8
作品基本信息:《蟠桃双鹤图》为清代邹一桂所作,绢本设色,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家简介:邹一桂(1686-1772 年),字原褒,号小山,又号让卿,晚号二知老人,江苏无锡人。雍正五年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云南道监察御史、贵州学政等,官至内阁学士。 画面内容:图绘两只丹顶鹤立于山顶青石之上,一只双腿并立双翅相合,另一只双腿交错侧身回首。青石上长有灵...
赞 (4)阅读(210)

南宋 赵伯驹《莲舟新月图》

9
作品基本信息:《莲舟新月图》卷,传为南宋赵伯驹所作,绢本,纵 24.2 厘米,横 591 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画家简介:赵伯驹约 1120 年 — 约 1182 年,字千里,汴京人,宋朝宗室,宋太祖七世孙。宋室南渡后流寓钱塘,以画扇为宋高宗赵构赏识并予召见,曾官至浙东兵马钤辖。他以山水画见长,尤其擅长 “金碧山水”,树立了南宋画院的新画风。 画面内容...
赞 (3)阅读(227)

唐・韩干《清溪饮马图》

4
基本信息:《清溪饮马图纨扇》为唐・韩干所作,绢本材质,尺寸为 42×68 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画家简介:韩干约公元 706 年至 783 年,唐代著名画家,长安蓝田(今属陕西)人,官至太府寺丞。他年少时为酒肆雇工,经王维资助学画十多年而成名,初师曹霸,后自成一家,以画马著称,创造了富有盛唐时代气息的画马新风格。 画面内容:画面中,一匹骏马正在清澈的溪...
赞 (3)阅读(226)

穿越千年,走进周文矩《宫中图》的宫廷生活场景

14
在历史的长河中,五代十国是一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文化活力的时期。其中,南唐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成就,在华夏文明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南唐,这个存在于公元 937 年至 975 年的南方政权,虽国祚不长,却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物产,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南唐君主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与倡导,更是营造出了一个文艺创作的黄金时代。 周文矩,建康句容...
赞 (4)阅读(249)

解锁《棘竹幽禽图》:元代艺术殿堂里的隐秘瑰宝

8
张彦辅,这位元代画坛上的神秘人物,身份颇为独特。他是一名道士,终日身着道袍,修行于道观之中。在那个文人墨客辈出的时代,画家们大多在尘世的喧嚣中寻找灵感,而张彦辅却在道观的清幽环境里,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他常与山川、竹石为伴,这些自然元素成为他画作中永恒的主题。道观的生活让他的心境更加平和,也赋予了他的画作一种超脱尘世的气质。 有一天,张彦辅漫步在道观后的山...
赞 (3)阅读(173)

一幅画,道尽明代文人的秋日雅趣:《盆菊幽赏图卷》的细腻描摹

12
展开《盆菊幽赏图卷》,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其独特的 “一水两岸式” 构图 ,这种构图方式虽常见于传统山水画中,可沈周却巧妙地赋予了它新的生机。画卷的右边,是临水的坡岸,几株松树与垂柳扎根于此。松树粗壮的枝干彰显着力量,繁茂的枝叶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垂柳则如温婉的女子,细长的枝条随风轻舞,给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在这绿树的掩映之下,一座草亭静静伫立。草亭四周以...
赞 (2)阅读(242)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仇英笔下的爱情传奇

17
《西厢记》的故事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在那个故事里,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 ,虽然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却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到了金代,董解元将其改编成《西厢记诸宫调》,这个版本在情节上有了很大丰富,比如增加了张生找来好友白马将军解围等情节,使得故事更加曲折。不过,此时的故事在形式上还比较单调,人物形象和情感也...
赞 (0)阅读(203)

胡笳十八拍文姬归汉图

4
此卷其中第三、第五、第十三、第十八等四图与波士顿美术馆所藏《文姬归汉图》残册的构图和人物形象几乎完全相同。 据考证,为南宋初年作品,此卷即为摹本。另外,日本奈良也藏有一卷完整的《胡笳十八拍图》,构图与人物形象也与此卷完全相同,可以推测出也是波士顿美术馆所藏册页的摹本。图卷的描绘方法以勾线为主,辅以墨染,设色淡雅,墨色相互掩映,相得益彰。卷前有清高宗乾隆帝题记...
赞 (0)阅读(188)

万寿山五百罗汉图.清王方岳绘图.清乾隆二十二年刻石初拓本

6
卷首序文一段简述乾隆皇帝在万寿山修建五百罗汉堂的始末,并陈述所塑五百罗汉像的特点并非成排列作,而是“斯乃置山林溪间,宫殿其中,俾步以入者先后左右与袈裟钵锡之侣相周旋,若夫行佳坐卧不拘一律,又非尽跏趺之死灰槁木已也。于诸境界各取梵经所载以标其名,而五百人者不复一,安名立字,可为不即不难如是如是而已”。 图中以只树园、狮子窟、须夜摩洞、阿伽桥、阿楼那崖、摩偷地、...
赞 (0)阅读(232)

北宋道士杨世昌:苏轼的挚友、酿酒大师与《崆峒问道图》背后的故事

10
苏轼(苏东坡)的诗词、书法、绘画和人格魅力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然而,在苏轼的光环背后,有一位鲜为人知却同样传奇的人物——杨世昌。他不仅是苏轼的挚友,还是一位道士、酿酒大师、画家和医学家。他的传世画作《崆峒问道图》被誉为国宝,而他与苏轼的交游轶事更是宋代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杨世昌的世界,揭开这位北宋道士的神秘面纱,探寻他与苏轼的深厚情谊,...
赞 (2)阅读(298)

《秋庭戏婴图》:看看千年前北宋的孩童都玩什么游戏?

10
苏汉臣,北宋宫廷画家,在花鸟人物画方面造诣颇深,尤擅画婴孩,其作品神形兼备,妙趣横生。《秋庭戏婴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纵约 197.5 厘米,横约 101 厘米,尺幅适中,恰似一方精巧的江南庭院,于画笺上徐徐展开一幅生动画卷。 画面之上,右侧是几块高大奇石,错落有致,似在默默守护这片庭院天地。奇石姿态各异,纹理细腻,仿佛历经岁月洗礼,沉淀下古朴韵味。...
赞 (0)阅读(200)

元 顾安笔下的竹:墨韵中的清风雅韵

12
顾安其人:元代墨竹画的杰出代表 顾安生于1289年,籍贯为吴县(今江苏苏州),字号云林。顾安身处那个风云变幻、文人墨客辈出的时代。顾安对墨竹画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痴迷与专注。在他眼中,竹子不仅仅是一种自然之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寄托。他常常沉醉于竹林之中,细细观察竹子的每一处姿态、每一丝变化。无论是晨曦初照下竹叶上的晶莹露珠,还是微风拂过时竹林发出的沙沙...
赞 (0)阅读(185)